[实用新型]高原弥散型富氧帐篷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58417.1 | 申请日: | 2015-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168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申广浩;单帅;罗二平;谢康宁;景达;刘娟;安军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15/02 | 分类号: | E04H15/02;E04H15/16;E04H15/22;C01B1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朱海临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原 弥散 型富氧 帐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野外宿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高原缺氧环境下的带有制氧机的野外宿营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高原地域辽阔,边境线长达数千公里,军事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是低压、低氧、气候干燥寒冷、风速大、太阳辐射线和紫外线照射量多等。部队急速进入高度3000米以下没有不适的感觉,但至3000~4000米时呼吸、脉搏都会加快,严重者会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至4000~5000米时,可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体力衰弱、视力减退,这在医学上称为高原病,主要是由于气压的下降以至缺氧所致。对于急进高原部队或驻高原部队跃迁执行野外训练、作战任务来说,如何解决官兵缺氧问题成为重中之重。
目前,国内外预防高原缺氧主要采用供氧的方式。传统供氧方式主要采用钢瓶储氧和橡胶袋储氧,这种供氧方式因贮存量有限需要反复灌装,其灌装、保存、运输以及使用都较为困难,基本属于一次性使用。“十一五”期间,我军野战方舱医院装备了一些采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子筛制氧机(S-90型野战制氧挂车),该挂车体积庞大,必须依靠拖车机动,现场制氧时需另外提供市电,野战性能受到限制,此外,该制氧挂车故障率高,吸附剂使用寿命短,环境适应性差,后期维护费用大。在突发的军事情况下要求大批部队快速急进高原或驻高原部队跃迁执行任务时,现存供氧方式显然不符合战备要求,根本无法满足部队训练、作战的需要。
有国外学者报道在3800m高原现场通过改变室内氧浓度来模拟5000m高原,发现提高室内氧浓度能使受试者的反应速度加快,手-眼的协调能力得到改善,夜间提高室内氧浓度可改善睡眠和第二天的作业效率。报道中认为在高原安装富氧室是比较简单易行和经济的,可促进高原习服,提高人体在高原上的劳动能力和健康水平。但在实际的高原野外环境下并没有条件建筑这样的富氧实验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利用膜法空分技术由小型风力发电驱动制氧、结合气肋型充气帐篷来实现高原野外环境下快速搭建富氧室的任务。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高原弥散型富氧帐篷,其特征在于,包括两部分:气肋型充气帐篷和该充气帐篷外的制氧机,所述制氧机壳体内设有发电装置,该发电装置通过传输机构与壳体外上方一个小型的风力机相连;制氧机壳体内还设有富氧膜组件连接一个抽打两用真空泵,该抽打两用真空泵由发电装置驱动,给充气帐篷快速充气或给已搭建成形帐篷内提供富氧气。
上述方案中,所述气肋型充气帐篷采用气柱框架形式,包括由若干个气柱支撑的矩形部,该矩形部顶端为三角部,矩形部纵向一端连接一缓冲部;所述三角部中纵架有一个均匀弥散带,一直贯穿至缓冲部。
所述均匀弥散带为一圆柱气囊,气囊底部纵向设有一排微气孔。
所述三角部一侧设有孔径可调的排气口。
所述缓冲部设有内外两道门,采用磁石吸附密闭,内门连通矩形部,外门朝向帐篷外,中间设置有缓冲室。
所述富氧膜组件,其富氧膜板之间的空隙相对制氧机壳体上的风机。
所述抽打两用真空泵通过制氧机壳体上的打气口由充气管连通气肋型充气帐篷的充气口;通过出氧口由富氧气传输管连通均匀弥散带,通过开关切换实现对充气帐篷快速充气,或对已搭建成形帐篷内提供富氧气。
所述富氧膜组件包括不少于1层并排排列并互相留有空隙的富氧膜板,每层富氧膜板包括一个尼龙网架及膜板壳体,尼龙网架两侧面各贴一层高分子富氧膜,内部形成密闭空间;各富氧膜板顶部均设有两个抽气孔,并联后通过抽气汇管与抽打两用真空泵进气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高原弥散型富氧帐篷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安装简单、展开迅速、撤收方便、自备动力等优点,性能优越,能够满足军民两用,既适合急进高原部队或驻高原部队跃迁执行野外驻训、作战任务,又能保障民间工程团队在高原野外环境下作业。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图。
图2为图1中高原弥散型制氧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高分子富氧膜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具有缓冲门设计的气肋型充气帐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纵架在气肋型充气帐篷顶部的均匀弥散带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584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人帐篷
- 下一篇:一种复合材料变电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