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具系统及加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45595.0 | 申请日: | 2015-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28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孙瑞波;栾兵超;宋迪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洋;黄健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 系统 加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加工设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模具系统及加工 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品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在一些汽车的钣金门内板的侧壁上设置有一种用于安装门锁 的锥形翻孔(以下简称锁孔),这种锁孔形状和尺寸精度对于安装功能 有着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利用相应的冲压工艺来成型锁孔的形状,保证 锁孔的精度。现有的翻孔冲压工艺需要两套模具冲压完成,第一工序为 利用冲孔模具在冲压件上冲底孔,第二工序为利用成型模具在冲压件上 形成翻孔。
通过现有的两套模具制造翻孔,会累计两个工序当中的加工误差和 两套模具的制造误差,对翻孔的加工精度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系统及加工系统,以提高翻孔的加工精度 和加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模具系统,包括:
凸模,包括:
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的第一端用于与压力机连接;
成型装置,所述成型装置为圆锥台体,所述圆锥台体的底面面 积大于所述圆锥台体的顶面面积,所述圆锥台体的底面与所述第一 主体的第二端连接;
冲孔装置,所述冲孔装置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第一端面与 所述圆锥台体的顶面连接,所述圆柱体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一刃口; 凹模,包括:
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上形成有支撑面,用于与冲压件的表 面相贴合以支撑所述冲压件;
圆锥台形凹槽,形成在所述第二主体上,所述圆锥台形凹槽的 顶面开口面积大于所述圆锥台形凹槽的底面开口面积,所述圆锥台 形凹槽的顶面开口形成在所述支撑面上,所述圆锥台形凹槽的底面 开口的边缘形成有第二刃口,所述圆锥台形凹槽的形状与所述圆锥 台体的形状相对应,以使所述第二刃口能够与所述第一刃口配合在 所述冲压件上形成冲孔,并使所述圆锥台形凹槽能够和所述成型装 置配合在所述冲压件上形成翻孔;
通道,形成在所述第二主体内,所述通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圆 锥台形凹槽的底面开口相连通,所述通道用于容纳所述冲孔装置。
所述的模具系统,优选的,所述凸模还包括预成型装置,所述预成 型装置为形成在所述圆柱体第二端面上的凸起,所述凸起在所述圆柱体 第二端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圆柱体第二端面的范围内。
所述的模具系统,优选的,所述凸起为球面凸起。
所述的模具系统,优选的,所述球面凸起与所述圆柱体共轴线。
所述的模具系统,优选的,所述球面凸起在所述圆柱体第二端面上 的正投影的外轮廓与所述圆柱体第二端面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 于1毫米且小于或等于3毫米。
所述的模具系统,优选的,所述圆柱体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且 小于或等于8毫米。
所述的模具系统,优选的,所述通道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主体的 外部连通。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工系统,包括压力机、卸料板、定 位件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模具系统;所述压力机与所述第一主体的第 一端连接;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凹模连接,所述定位件形成有定位面,所 述定位面用于与冲压件相贴合,并与所述支撑面配合将所述冲压件定 位;卸料板,用于与所述冲压件相贴合,并能够与所述定位件配合夹持 所述冲压件。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系统,在使用时,将压力机与第 一主体的第一端连接,将定位件与凹模连接,之后将冲压件放置在支撑 面和定位件的定位面上,使冲压件定位,并将卸料板压在冲压件上,从 而与定位件配合夹紧冲压件,之后可驱动压力机带动凸模朝向凹模运 动,并使第一刃口朝向第二刃口运动,当第一刃口与冲压件接触后能够 使冲压件朝向第二刃口凹陷,当冲压件与第二刃口接触时,第一刃口能 够与第二刃口配合剪掉冲压件与第二刃口相接触的部分,从而在冲压件 上形成冲孔,之后凸模继续朝凹模运动,使圆柱体容纳在通道中,并使 圆锥台体容纳在圆锥台形凹槽中,进而使圆锥台体与圆锥台形凹槽配合 夹紧冲压件,在冲压件上形成翻孔。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系统 仅通过凸模和凹模的配合便可以在冲压件上一次性形成翻孔,相比于现 有技术中的两套模具,避免了加工误差和制造误差的累计,提高了对翻 孔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455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