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36690.4 | 申请日: | 2015-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514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余国宽;何锋;杨泽平;王君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50/10 | 分类号: | H02J50/10;H02J50/90;H02J7/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550025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自适应 接触 充电 装置 位置 调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属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新能源电动汽车采用传统方式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时,带电的导线部分长时间暴露在外,容易被侵蚀及老化,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在恶劣及特殊环境下的电动车辆,由于受天气状况限制,无法进行传统的导线方式充电。此外,传统方式充电需要人工手动进行充电线的拔插,对于大量的推广电动汽车导线方式充电十分不便。因此,感应式非接触充电技术具有传统充电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感应式非接触充电装置一般安装在停车场车位上,当车辆泊入车位后,充电装置的发射端感应线圈与车辆上的车载感应线圈匹配充电。但是现有的感应式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发射端感应线圈的位置相对于停车位是固定不动的,停车时,车辆停放位置存在偏差,导致充电装置发射端感应线圈与车辆上的车载感应线圈匹配不佳,容易出现充电效率低、充电时间长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调整发射端感应线圈的位置,克服人为停车误差而导致的充电桩发射端感应线圈与车载接收感应线圈匹配不佳,保证充电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包括框体、X向移动机构、Y向移动机构以及发射端感应线圈,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安装在X向移动机构上并可沿着X方向移动,所述Y向移动机构位于X向移动机构的下方并驱动X向移动机构沿Y方向移动,所述X向移动机构和Y向移动机构安装在所述框体上。
优选的,所述X向移动机构包括第一丝杠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一丝杠设置有第一螺母,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一螺母连接,所述第一丝杠的一端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滚轮,所述第一电机的后方也设置有滚轮,所滚轮设置在所述框体的轨道上。
优选的,所述Y向移动机构包括第二丝杠和与所述第二丝杠连接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一丝杠和第二丝杠垂直设置,所述第一丝杠和第一电机均设置在支架上,所述支架下方设置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旋合在所述第二丝杠上,所述第二丝杠和第二电机固定设置所述框体底部的横梁上。
优选的,所述框体采用工字钢和槽钢焊接而成,所述轨道为槽钢且滚轮设置在其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一丝杠之间设置有联轴器,所述第二电机第二丝杠之间也设置有联轴器。
优选的,所述第一丝杠两端与所述支架连接处设置有轴承座,所述第二丝杠两端与所述框体的底部横梁连接处也设置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部设置有轴承。
优选的,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传感器,所传感器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连接,通过传感器采集车子感应线圈的位置信息传输至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单元自动控制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达到自动调整发射端感应线圈的位置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电动汽车驶入充电位置停止后,通过X向移动机构以及Y向移动机构调整发射端感应线圈的位置,使之与车载感应线圈进行匹配。本实用新型能运用简单的机械传动装置与控制策略,达到发端感应线圈与车载感应线圈匹配的目的;能有效消除匹配不佳导致的漏感,提高非接触充电效率。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运行可靠,移植性强,运用场合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X向移动机构以及Y向移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框体;2、轨道;3、滚轮;4、第一电机;5、联轴器;6、发射端感应线圈;7、传感器;8、第一螺母;9、第一丝杠;10、轴承座;11、第二螺母;12、第二丝杠;13、第二电机;14、支架;15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介绍:
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包括框体1、X向移动机构、Y向移动机构以及发射端感应线圈6,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6安装在X向移动机构上并可沿着X方向移动,所述Y向移动机构位于X向移动机构的下方并驱动X向移动机构沿Y方向移动,所述X向移动机构和Y向移动机构安装在所述框体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366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