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型发电机组基础模型抗震试验加载用的套箍型连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834977.3 | 申请日: | 2015-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41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 发明(设计)人: | 邢国雷;朱祝兵;王勇奉;李圣;崔烨;鲁先龙;刘军良;卢智成;李焕荣;李达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E02D27/44;E02D27/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江崇玉 |
| 地址: | 100095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发电 机组 基础 模型 抗震 试验 加载 套箍型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型发电机组基础模型抗震试验加载用的套箍型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高速发展,发电机组的容量已发展为1000MW、1400MW甚至更高等级,作为支撑发电机组的基础是电厂或核电站的重要结构,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阶段对大型发电机组基础进行抗震能力试验是验证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大型发电机组基础体型庞大,针对原型甚至模型进行地震台试验往往都很难实现,因此,多数情况是针对发电机组模型开展拟动力和拟静力抗震试验。
我国拟建和在建的许多电厂或核电站均在地震高烈度区,强烈地震对发电机组基础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单位开展发电机组基础模型的拟动力和拟静力抗震试验,以检验基础抗震设计的合理性。目前,针对大型发电机组基础模型抗震试验用的加载装置多采用预埋件和临时加工的构件与加载用的作动器相连。此类型连接装置有如下不足:(1)加载过程中预埋件与周围混凝土易产生滑移和松动;(2)需要根据基础尺寸加工连接构件,影响试验周期,而且连接构件不能重复利用;(3)预埋件位置设置不当易使基础在加载过程中产生扭转,影响试验精度。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大型发电机组基础模型抗震试验用的加载装置,无需预埋件,且可重复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型发电机组基础模型抗震试验加载用的套箍型连接装置,无需预埋件,且可重复利用。
所述大型发电机组基础模型抗震试验加载用的套箍型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套箍连接构件、第二套箍连接构件和多个连接螺杆,其中
第一套箍连接构件包括用于与作动器接头连接的第一翼缘板、用于与发电机组基础模型运转层梁外侧面接触的第二翼缘板、从第二翼缘板一侧延伸至第一翼缘板中部侧面的腹板以及沿水平方向从第二翼缘板另一侧垂直伸出、用于与发电机组基础模型运转层梁上表面接触的第一横担板,第一翼缘板与第二翼缘板平行,第一翼缘板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垂直于第一翼缘板侧面的、用于连接第一套箍连接构件和作动器接头的第一安装孔,第二翼缘板在高于第一横担板的顶部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多个垂直于第二翼缘板侧面的第二安装孔,在低于第一横担板的底部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多个垂直于第二翼缘板侧面的第三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与第三安装孔一一对应,通过对应的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中轴线的平面垂直于第一横担板;
第二套箍连接构件包括用于与发电机组基础模型运转层梁外侧面接触的第三翼缘板和沿水平方向从第三翼缘板一侧垂直伸出、用于与发电机组基础模型运转层梁上表面接触的第二横担板,第三翼缘板的顶部和底部设有与第二翼缘板对应的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
第一翼缘板、第二翼缘板、第三翼缘板和腹板均为以同一水平面作为对称面的上下对称结构;
多个连接螺杆通过第一套箍连接构件、第二套箍连接构件上部的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套箍连接构件、第二套箍连接构件下部的第三安装孔将第一套箍连接构件和第二套箍连接构件连接,使发电机组基础模型运转层梁固定在套箍型连接装置内部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之间的空间。
所述“第一翼缘板、第二翼缘板、第三翼缘板和腹板均为以同一水平面作为对称面的上下对称结构”是指第一翼缘板、第二翼缘板、第三翼缘板和腹板本身的形状,不包括第二翼缘板和第三翼缘板上的孔结构。
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大型发电机组基础模型拟动力和拟静力抗震试验时,根据试验加载方向确定套箍型连接装置的安装方向,即加载方向与套箍连接构件上第一、二翼缘板平面垂直,将第一套箍连接构件和第二套箍连接构件通过连接螺栓固定在发电机组基础模型运转层梁上,作动器一端安装在反力墙上,另一端经作动器接头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与第一套箍连接构件的第一翼缘板连接。拟动力和拟静力试验过程中,作动器按照计算机的指令通过套箍型连接装置对发电机组基础模型施加拉力或推力,直至整个加载过程完成。
显然的,两条第一安装孔之间的距离应与作动器接头螺栓孔之间的距离一致,第一安装孔应允许作动器接头螺栓通过。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孔截面中部为长方形,两端为直线或曲线,所述第一安装孔截面中部长方形的长与第一横担板平行、宽与作动器接头螺栓孔直径一致。这样可保证试验过程中根据实验对象的质量或刚度中心的位置调整作动器的加载位置。更优选所述第一安装孔截面中部长方形的长不小于3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349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