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保防撞梁及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816815.7 | 申请日: | 2015-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982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杨贝贝;黄健 |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前保防撞梁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保防撞梁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汽车安全及轻量化日益得到重视,其中,汽车前端的前保防撞梁是提升汽车安全性的非常关键的部位。
汽车的前保防撞梁是指保护汽车在碰撞中少受或者不受破坏的梁结构,通常设置在汽车纵梁的前端,主要用于抵御正面撞击,分散碰撞能量,以减小汽车的纵梁的变形、保护前机舱中的零部件例如水箱和发动机。由于汽车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前保防撞梁的中部碰撞区域通常承受较大的冲击力,而为提高前保防撞梁的中部碰撞区域的强度,通常会增大前保防撞梁整体的截面,这就不利于车身轻量化。因此,前保防撞梁的结构如何设置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车身轻量化的前保防撞梁及汽车。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前保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所述防撞梁本体的截面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长度方向从两端向中部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中部为截面最大区域,位于所述中部的两侧的两个目标截面区域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长度方向对称于所述截面最大区域分布,所述两个目标截面区域与所述截面最大区域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本体是中空的,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壁厚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长度方向从两端向中部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中部为壁厚最厚区域,位于所述中部的两侧的两个目标壁厚区域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长度方向对称于所述壁厚最厚区域分布,所述两个目标壁厚区域与所述壁厚最厚区域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本体为差厚管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差厚管结构的截面形状为C字形、D字形或者B字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任一所述的前保防撞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保防撞梁及汽车,包括:防撞梁本体,所述防撞梁本体的截面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长度方向从两端向中部逐渐增大,以通过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中部具有较大的截面,保证前保防撞梁中部碰撞区域的强度,保证前保防撞梁有较好的吸能效果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相对减小所述防撞梁本体两端的截面以实现零件轻量化,实现车身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前保防撞梁实施例一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截面对比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保防撞梁实施例一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保防撞梁实施例一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F-F向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前保防撞梁实施例二中差厚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防撞梁本体;401-第一截面区域;402-第二截面区域;
403-第三截面区域;404-第四截面区域;405-第五截面区域;
410-连接区域;201-第一差厚板;202-第二差厚板;
203-第三差厚板;204-第四差厚板;205-第五差厚板;
206-第六差厚板;207-第七差厚板;208-第八差厚板;
601-第一厚度区域;602-第二厚度区域;603-最厚区域;
604-第三厚度区域;605-第四厚度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前保防撞梁实施例一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截面对比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保防撞梁实施例一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保防撞梁实施例一的第三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前保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1,防撞梁本体1的截面沿防撞梁本体1的长度方向从两端向中部逐渐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沿长度方向从两端向中部逐渐增大,是指沿长度方向从两端向中部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例如图2所示,防撞梁本体1的中部的截面为截面E-E,截面A-A、截面B-B、截面C-C、截面D-D、截面E-E的型腔断面积(即截面积)依次增大。需指出的是,对于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沿长度方向从两端向中部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指的是整体趋势向从两端向中部呈逐渐增大,防撞梁本体1中可以有某一段并未呈向中部逐渐增大的趋势,例如图1中的截面A-A和截面B-B之间,虽然有部分并未呈向中部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是并不影响对防撞梁本体1从两端向中部呈逐渐增大的整体趋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168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拖拉机底板防震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车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