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河道黑臭水生物净化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814633.6 | 申请日: | 2015-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58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 发明(设计)人: | 朱嘉晨;吴亦舒;吴军伟;朱学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学红 |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C02F3/34;C02F3/3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62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河道 水生 净化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净化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河道黑臭水生物净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黑臭水体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剧,在全国大部分城市河段中,流经繁华区域的水体绝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道水体一旦超量受纳有机物以及一些动植物的腐殖质,水中的溶解氧就会被快速消耗。当溶解氧下降到一个过低水平时,大量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产生硫化氢、胺、氨和其他带异味易挥发的小分子化合物,从而散发出臭味。同时,厌氧条件下,河底沉积物中产生的甲烷、氮气、硫化氢等难溶于水的气体,在上升过程中携带污泥进入水相,使水体发黑。这种黑臭河道水体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净化处理,不仅会引起人们感觉不适甚至厌恶,同时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检索,尚没有发现河道黑臭水生物净化处理装置的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河道黑臭水生物净化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河道黑臭水生物净化处理装置,包括河道和河提,河提之间的河道上设置有截流坝,所述截流坝相应的河提外侧设置有生物池,所述生物池包括进水闸门、出水闸门和池体,进水闸门与截流坝的上游联通,出水闸门与截流坝的下游联通;所述进水闸门的后面设置有导流板;所述池体与河提围成封闭的空间,所述池体内设置有纵隔离墙、横隔离墙,所述纵隔离墙、横隔离墙将池体分隔为多级净化池,净化池内设置有生物岛,净化池的底部设置有低速潜水推流器,在最后一级净化池内设置有斜管沉淀池,斜管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排泥管与生物池的外部联通;所述生物岛包括生物岛体,生物岛体内设置有生物填料,生物岛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挺水植物,生物岛体上设置有曝气装置。
所述是曝气装置包括风光电鼓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河道黑臭水生物净化处理装置,河道黑臭水经跌水方式流入生物池,可以实现无动力充氧,为河道水的生物净化提供氧气;生物池内的固定式生物岛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床体”,便于微生物的繁殖、生长、累积,为河道水的净化提供流动性生物床;生物岛上的挺水植物可以进一步吸收水中的营养性物质,提高河道水的净化效果;低速潜水推流器一是可以提高生物池流道底部的水流速度,防止杂物在流道底部沉淀,二是可以提高生物池内河道水的液面置换效率,便于氧气进入水中;风光电鼓风机可以强化充氧,利于河道水的净化;斜管斜管沉淀池的设置可以进一个强化水质的净化效果,减少水进入河道后杂物的沉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河道黑臭水生物净化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河道黑臭水生物净化处理装置的生物岛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河道、2-生物池、3-河提、4-截流坝、5-进水闸门、6-导流板、7-池体、8-横隔离墙、9-斜管沉淀池、10-出水闸门、11-排泥管、12-低速潜水推流器、13-纵隔离墙、14-生物岛、15-生物岛体、16-风光电鼓风机、17-挺水植物、18-生物填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河道黑臭水生物净化处理装置,包括河道1和河提3,河提3之间的河道1上设置有截流坝4,所述截流坝4相应的河提3外侧设置有生物池2,所述生物池2包括进水闸门5、出水闸门10和池体7,进水闸门5与截流坝4的上游联通,出水闸门10与截流坝4的下游联通;所述进水闸门5的后面设置有导流板6;所述池体7与河提3围成封闭的空间,所述池体7内设置有纵隔离墙13、横隔离墙8,所述纵隔离墙13、横隔离墙8将池体7分隔为多级净化池,净化池内设置有生物岛14,净化池的底部设置有低速潜水推流器12,在最后一级净化池内设置有斜管沉淀池9,斜管沉淀池9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11,排泥管11与生物池2的外部联通;所述生物岛14包括生物岛体15,生物岛体15内设置有生物填料18,生物岛体15的上表面设置有挺水植物17,生物岛体15上设置有曝气装置。
所述是曝气装置包括风光电鼓风机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学红,未经朱学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146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