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下砂垫层抛设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811597.8 | 申请日: | 2015-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886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张卓;孙百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勇;张卓;孙百友 |
| 主分类号: | E02D15/10 | 分类号: | E02D15/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66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垫层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砂垫层抛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砂垫层抛设结构。
背景技术
砂垫层可以改善地基条件,同时可以起到排水作用,地基中的孔隙水可通过砂垫层快速排出,能加速下部土层的沉降和固结。传统工艺施工水下砂垫层时,由于散砂在潮流作用下发生漂移,造成砂流失量大和偏离设计位置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水下砂垫层抛设结构,以提供一种抛设效果较好、砂流失量小的水下砂垫层抛设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下砂垫层抛设结构,所述水下砂垫层抛设结构包括:
砂材料;
至少一土工织物袋体,所述土工织物袋体将所述砂材料包裹在其中,所述土工织物袋体上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充灌袖口。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提供了一种有土工织物袋体保护的水下砂垫层抛设结构,来克服传统水下抛填砂垫层受潮流影响容易造成砂流失量大、偏离设计位置的缺点。此种水下砂垫层抛设结构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节约砂材料流失、质量可靠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而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水下砂垫层抛设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水下砂垫层抛设结构示意图,所述水下砂垫层抛设结构包括:
砂材料;
至少一土工织物袋体10,所述土工织物袋体10将所述砂材料包裹在其中,所述土工织物袋体10上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充灌袖口11。
优选的,当所述充灌袖口11为多个时,所述充灌袖口11对称布置。
优选的,所述充灌袖口11的数量不少于2个。
优选的,所述土工织物袋体10为方形结构或者其他结构。
优选的,所述土工织物袋体10以便在水中充灌所述砂材料。
优选的,所述土工织物袋体10的袋体四角设有拉环12。
优选的,所述士工织物袋体10的袋体边缘设有拉环1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砂材料灌入所述土工织物袋体,采用将土工织物袋体设置在施工船上或者在水中充灌。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提供了一种有土工织物袋体保护的水下砂垫层抛设结构,来克服传统水下抛填砂垫层受潮流影响容易造成砂流失量大、偏离设计位置的缺点。此种水下砂垫层抛设结构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节约砂材料流失、质量可靠等优点。
应该明白,公开的过程中的步骤的特定顺序或层次是示例性方法的实例。基于设计偏好,应该理解,过程中的步骤的特定顺序或层次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得到重新安排。所附的方法权利要求以示例性的顺序给出了各种步骤的要素,并且不是要限于所述的特定顺序或层次。
在上述的详细描述中,各种特征一起组合在单个的实施方案中,以简化本公开。不应该将这种公开方法解释为反映了这样的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实施方案需要比清楚地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陈述的特征更多的特征。相反,如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本实用新型处于比所公开的单个实施方案的全部特征少的状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特此清楚地被并入详细描述中,其中每项权利要求独自作为本实用新型单独的优选实施方案。
为使本领域内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者使用本实用新型,上面对所公开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些实施例的各种修改方式都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本文定义的一般原理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保护范围的基础上适用于其它实施例。因此,本公开并不限于本文给出的实施例,而是与本申请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勇;张卓;孙百友,未经刘勇;张卓;孙百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115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级耗能基础振动控制结构
- 下一篇:人工挖孔桩出土支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