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顶盖自动上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09426.1 | 申请日: | 2015-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210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周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刘路尧;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顶盖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顶盖的焊装线工位器具,尤其涉及一种顶盖自动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白车身的焊接来说,一般都是由冲压件→小总成→分总成→车身总成逐步焊接而成,按照目前主流的生产方式,分总成焊接在配套厂家进行,完成后送货至主机厂焊装主线上进行总装焊接。在卡车驾驶室的焊接过程中,顶盖分总成的上件速度直接影响主线生产节拍。
现有技术中,人工将顶盖分总成放置到顶盖置台上,主线顶盖工位自动吊具将顶盖置台上的顶盖分总成吊起,并输送至主线相应位置,再进行焊装。
在现有技术中,需配置专人将工位器具上的顶盖分总成放置到顶盖置台上,且每台车的焊装均要重复此动作。经测算此上料过程约10秒,即节拍因顶盖分总成的上料需增加10秒,影响生产节拍,且浪费人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顶盖自动上料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加快生产节拍,节约人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盖自动上料装置,其中,包括:
地面夹紧组件;
上料组件,固定在所述地面夹紧组件上,所述上料组件包括多个支撑柱,每个支撑柱上设置有多个支撑块,各个支撑柱上位于同一高度的支撑块共同支撑一个顶盖。
如上所述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地面夹紧组件包括固定架和气缸,所述气缸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
所述上料组件还包括移动车,所述移动车包括底架,所述支撑柱固定在所述底架上;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伸出后顶在所述底架上。
如上所述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撑块通过旋转轴旋转固定在所述支撑柱上,所述支撑块的第一端为用于支撑顶盖的支撑端,所述支撑块的第二端设置有配重块。
如上所述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柱的数量是四个,四个所述支撑柱成四角分布在所述底架上。
如上所述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底架的侧边设置有导向轨道,所述固定架上设置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与所述导向轨道相配合。
如上所述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移动车还包括滚轮,所述滚轮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架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通过设置地面夹紧组件和上料组件,在上料组件上设置多个支撑柱和支撑块,在自动吊具抓取一个顶盖后,支撑块的重力作用下收起,以留出空间,使自动吊具抓取下一个顶盖。与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顶盖上料过程,节约了人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与顶盖配合的状态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的左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的正视图;
图5为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地面夹紧组件110-固定架120-气缸200-上料组件210-支撑柱
220-支撑块221-旋转轴222-支撑端223-配重块230-移动车
231-底架232-滚轮300-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与顶盖配合的状态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的左视图,图4为图1中所示的顶盖自动上料装置的正视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顶盖自动上料装置,包括地面夹紧组件100和上料组件200。
其中,地面夹紧组件100的作用是对上料组件200进行定位和夹紧,其结构可以与现有技术相同,也可以不同。上料组件200固定在该地面夹紧组件100上,该上料组件200包括多个支撑柱210,每个支撑柱210上设置有多个支撑块220,各个支撑柱210上位于同一高度的支撑块220共同支撑一个顶盖300。由于每个支撑柱210上设置有多个支撑块220,因此多个支撑柱210形成了多层位于同一高度的支撑块220,可以同时支撑多个顶盖3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094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铝电解槽焊接机器人
- 下一篇:钛设备外表面焊缝焊接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