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e”形折边极板的电力电容器元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809002.5 | 申请日: | 2015-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914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 发明(设计)人: | 梁艳萍;王家祥;汪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G4/005 | 分类号: | H01G4/00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形折边 极板 电力 电容器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电容器制造领域,涉及一种电力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具体涉及电力电容器元件内部极板的加工新方案。
背景技术
电力电容器在电力系统中主要用作补偿无功功率,以提高功率因数,改善电压质量,降低线路损耗,因此,电力电容器安全、稳定运行对整个输配电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电力电容器的内部电场强度过大会导致电容器损耗及温升增加,甚至场强过大会导致电力电容器发生元件击穿等故障。
电力电容器是由电容器元件通过串并联组成,每个元件都是由铝箔极板和薄膜介质卷绕压制而成,由于高、低压极板不能对齐,因而极板边缘的电场比较集中,场强较大,为了减小极板边缘场强的大小,传统工艺是在极板边缘处,将极板翻折一次,以达到减小极板边缘处的电场强度,采用这种加工方法后,极板边缘处电场强度有一定程度减小,但是相对电容器中间场强均匀处的电场强度还是很大,并且因为铝箔质地很软,在切割时并不能以直角切开,容易拉伸产生尖角,即使采用了折边工艺,将其折入场强均匀区域,但由于电场的尖端效应,仍然有可能在尖端产生很大场强,以至于发生击穿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力电容器元件铝箔极板的加工方法,来减小电力电容器元件边缘的电场强度。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极板边缘处先翻折一次,再继续以相同翻折方向再折一次,即加工后边缘极板的厚度增加为铝箔厚度的3倍,并且将原来可能产生尖角的铝箔极板边缘折在中间一层,使边缘的三层折边结构呈现为一种压扁的“e”形结构。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采用三层折边工艺后,相比于原来的两层折边,由于极板厚度增加,边缘处电场强度更小,并且将铝箔切割产生尖角折入中间层,由于电荷只集中在外表面,所以中间一层的铝箔没有电荷,也就不会有电场在尖角处过于集中,导致电场场强很大发生电容器击穿故障,降低了电力电容器的故障发生率,提高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由于极板边缘处的电场强度降低,靠近折边处的聚丙烯薄膜的老化速度也会变慢,增加了电力电容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
作为优选,中间那层的铝箔极板的边缘应紧靠折边。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力电容器芯子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e”形折边极板的电力电容器元件及其内部结构展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e”形折边极板的电力电容器元件极板与薄膜的叠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力电容器芯子内部是由一个一个的电力电容器元件1通过串联或并联组成,每个电力电容器元件又是由铝箔极板和聚丙烯薄膜2通过卷绕压制而成,为减小边缘电场强度,需要在铝箔极板的一侧边缘处采用折边结构。
如图3所示,“e”形折边极板的电力电容器元件,包括三层双面粗化聚丙烯薄膜2,在三层薄膜的上面和下面各有一层铝箔极板,用以施加电压,由于上下两极板分别连接电源两侧,为便于区分,称其分别为高压极板3、低压极板4,极板连接至外部引线还需在其上焊接引线片,因此极板上需留有一侧不采用折边,所以“e”折边只能在极板的另一侧加工,并且为了便于引线片焊接以及高低压极板之间的绝缘保护,高低压极板留有未折边一侧的位置刚好相反。因此高低压极板的折边所在侧位置也相反,折边加工时,先在极板边缘处翻折一次,折边留有宽度的大小以保证加工容易又不至于过宽造成铝箔材料浪费为宜,通常宽度取4mm~6mm,再以同样方式再次翻折,形成三层折边,使极板边缘所在折边层落在三层中间,并且极板边缘紧靠折边,使中间层留有的空隙尽量少,以保证折边最外侧厚度在元件压制时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力电容器元件铝箔极板的加工方法,来减小电力电容器元件边缘的电场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090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偏磷酸钾的生产方法及生产设备
- 下一篇:一种虫草口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