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井破乳套管连接头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808917.4 | 申请日: | 2015-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54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 发明(设计)人: | 于殿富;任辉;金兆勋;周永宏;张钟予;韩洪伟;赵军善;程道伟;魏友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17/08 | 分类号: | E21B17/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韩嫚嫚 |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油井 套管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井工业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稠油采油井井口流动破乳的 配套装置,具体是一种油井破乳套管连接头。
背景技术
目前火驱开发作为稠油转换开发方式的三大技术之一,其可大幅提高油田采收 率,加上空气取之不竭、成本低,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然而,高升稠油井采用火驱 开发以来,油层高温氧化燃烧产生的次生水以及地层温度的变化导致原油性质发生改 变,火驱受效井产气量剧增,导致掺油效果变差,油井打架频繁,洗井周期缩短,油 井的乳化概率增大;加之区块蒸汽吞吐已进入高轮次、地下存水多、地层压力水平低、 油层大面积脱气等因素,油井乳化现象严重。
目前较为有效而简便的方法是人工投加破乳剂进行破乳,但是,由于乳化井次越 来越多,加药次数连年增加,现有技术中采取常规人工加药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 需要,急需寻求新的管理方法及加药方式来改变该现状。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人结合相关制造领域多年的设计及使用 经验,辅以过强的专业知识,提供一种油井破乳套管连接头,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井破乳套管连接头,其通过相连的接箍与短接头 的设计,实现流动加药,有效解决油井乳化问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成 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井破乳套管连接头,其包括:接箍,其包括上端开口和下 端开口,所述接箍的下端开口与套管炮枪头相连,所述接箍内部设有单流阀;短接头, 其与所述接箍的上端开口相连,所述短接头包括第一接头管和第二接头管,所述第一 接头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接头管的下端相连通,所述接箍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头管、所 述第二接头管相连通。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短接头还包括一混合管,所述混合管的上端连接于所 述第一接头管与所述第二接头管连接处的下方,所述混合管的下端连接于所述接箍的 上端开口,所述混合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头管、所述第二接头管相连通。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合管的高度为200毫米~300毫米之间。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单流阀包括球座、浮子球、弹簧和弹簧座,所述球座 位于所述短接头的下方并固定于所述接箍内壁,所述弹簧座固设于所述接箍的内壁, 所述弹簧卡设于所述弹簧座上,所述浮子球位于所述弹簧的上方,所述浮子球通过所 述弹簧能抵靠于所述球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球座呈圆环状,所述球座内环的直径小于所述浮子球 的直径。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头管与所述第二接头管之间具有一夹角。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为30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箍的上端开口与所述短接头丝扣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箍的下端开口与所述套管炮枪头丝扣连接。
本实用新型油井破乳套管连接头的特点及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接箍与短接头相连,方便流动加药,有效解决油井乳化问题, 短接头的第一接头管与第二接头管相连通且呈一夹角,使第一接头管和第二接头管能 分别加入水和药剂,并于连接处实现水与药剂的混合,且通过与第一接头管和第二接 头管连通的混合管,使水与药剂混合更加充分、更加均匀,提高加药效果,通过接箍 内设置的单流阀,防止油井起压后的倒灌,保证工作安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 造容易,效率高,成本低,承压强;
2、本实用新型通过接箍与短接头相连、接箍与套管炮枪头相连、短接头通过高 压胶皮管与水箱和药剂箱相连,能实现密闭混合方式加药,避免加药过程中人工直接 接触药剂或套管中的套管气(例如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而对工作人员造成危害, 使得加药操作过程更加安全;
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在井口利用加药包灌入药剂方式相比,避 免了人工加药中造成的药剂浪费与污染环境等问题,操作方便,降低了人工加药劳动 强度;而且,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车载方式,实现区域化的多口火驱油井流动加药, 操作简单,灵活快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089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体钻井泄压管汇装置
- 下一篇:一种环碳酸酯树脂的合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