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置前驱、前置后驱共用的增压发动机进排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08526.2 | 申请日: | 2015-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846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刘锡鑫;张法;张文良;张霖;马江涛;王建武;王凯;潘圣临;卢洪英;董恩肖;崔学亮;岳广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B37/00;F01N13/1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张伟 |
地址: | 150060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置 前驱 共用 增压 发动机 排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压发动机进气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前置前驱、前置后驱共用的增压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属于增压发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前置前驱、前置后驱车型上发动机的布置形式不同,前置前驱发动机横置布置,前置后驱发动机纵置布置。为满足整车车舱的布置,前置前驱、前置后驱发动机需开发不同结构的进气歧管,进气歧管关联件(如进气歧管支撑、节气门体、节气门体预热管等)不能共用,以上零部件制造成本,装配成本,管理成本的增加提高了发动机成本,无形中降低了动力总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亟待设计一种进气系统,该结构可在前置前驱、前置后驱车型上实现共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发动机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实用新型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实用新型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置前驱、前置后驱共用的增压发动机进排气系统,以至少解决前置前驱、前置后驱发动机需开发不同结构的进气歧管,使得制造成本、装配成本、管理成本的增加而提高了发动机成本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前置前驱、前置后驱共用的增压发动机进排气系统,该增压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排气歧管、增压器、第一管路、中冷器、第二管路、电子节气门体和进气歧管;增压发动机的排气侧安装排气歧管,增压发动机的进气侧安装进气歧管,排气歧管上安装有增压器,进气歧管上设置有电子节气门体,增压器通过第一管路与中冷器连接,电子节气门体通过第二管路与中冷器连接,进气歧管通过支撑件支撑在增压发动机的进气侧,支撑件在进气歧管上端有两个固定支撑点,支撑件在增压发动机缸体上有一个安装点。
当增压发动机为前置前驱车型增压发动机时,增压发动机的前面布置排气歧管,后面布置进气歧管。从空气过滤器进入的空气经过增压器增压后,经过中冷器的冷却进入到进气歧管,进气歧管总进气口布置于发动机后端,保证与空气过滤器的连接。
当增压发动机为前置后驱车型增压发动机时,增压发动机的左面布置排气歧管,增压发动机的右面布置进气歧管。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节气门体的进气口轴线与水平线呈15°仰角设置。如此设置,电子节气门体位置的积水可流入到进气歧管,防止电子节气门体出现结冰故障,同时ECU有破冰程序,所以取消电子节气门体预热水管,没有布置水软管的限制,电子节气门体可在前置前驱、前置后驱增压发动机上实现共用。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歧管的总进口位置上端插入有碳罐接管嘴,碳罐接管嘴的插入方向与电子节气门体的轴垂直。如此设置,电子节气门体的门板在小开度时就可以保证从碳罐接管嘴进入的油气均匀的分布到发动机四缸,避免燃烧不均的问题。
进一步地:进气歧管支撑在缸体上选取一个安装点,为悬置预留一个安装位置,实现进气歧管支撑在前置前驱、前置后驱机型上的共用。
通过以上,增压发动机进气系统:进气歧管、电子节气门体、进气歧管支撑可在前置前驱、前置后驱机型上共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前置前驱、前置后驱共用的增压发动机进排气系统所达到的效果为:该进气系统可在前置前驱、前置后驱车型上实现共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发动机成本。电子节气门体的设置形式,使得电子节气门体位置的积水可流入到进气歧管,防止电子节气门体出现结冰故障;碳罐接管嘴的设置形式,使得电子节气门体的门板在小开度时就可以保证从碳罐接管嘴进入的油气均匀的分布到发动机四缸,燃烧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置后驱的增压发动机进气系统布置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置前驱的增压发动机进气系统布置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置后驱车型进气侧零部件布置示意;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气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碳罐接管嘴布置位置示意图。
图中:1-排气歧管;2-增压器;3-第一管路;4-中冷器;5-第二管路;6-电子节气门体;7-进气歧管;8-支撑件;9-悬置;10-碳罐接管嘴;12-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085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