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紧凑型横栅簇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95987.0 | 申请日: | 2015-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060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梁昌林;蔡桂华;邱富明;萧开光;陈永;张维连;首茹芳;李日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昌林 |
主分类号: | A01K67/04 | 分类号: | A01K6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张新球 |
地址: | 5428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紧凑型 横栅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养蚕业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熟蚕上簇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有本人2012年申请的,其专利号为ZL201210430382.2的“横栅无格熟蚕上簇器”;在推广应用中,发现其存在:1、由于双排结构,有部分熟蚕往内侧(簇具中间)排尿,导致下层黄斑茧增多,簇内湿度偏大,影响蚕茧洁白度,2、空间利用没有达到最佳效果,3、结构复杂,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制造成本高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紧凑型横栅簇。
本实用新型的紧凑型横栅簇,由框横边、框竖边组成框,框内设置横栅而构成,其特征在于:其框内径的尺寸,框横边L1的尺寸为600毫米;框竖边L2的尺寸为800毫米;框横边、框竖边、横栅的宽度尺寸K为28毫米;横栅间距H为27毫米,横栅厚度S为4毫米;以上所述的数值偏差为正负2毫米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紧凑型横栅簇,其框横边厚度S3、S4、框竖边厚度S1、S2不需严格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一般框横边厚度S3、S4为15毫米左右,框竖边厚度S1、S2为20毫米左右为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由于双排结构,有部分熟蚕往内侧(簇具中间)排尿,导致下层黄斑茧增多,簇内湿度偏大,影响蚕茧洁白度;空间利用没有达到最佳效果;结构复杂,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制造成本高等不足的问题。本紧凑型横栅簇:
1、制作容易:主要在于横栅无格熟蚕上簇器榫接开槽难度稍大,而本紧凑型横栅簇的榫接开槽容易,便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使用方便:一是由双排改为单排,单个簇具的上簇量减半,在熟蚕上簇时可以根据熟蚕密度不同,灵活摆放簇具密度,提高簇具利用率;二是由竖边标出作为脚改为横边标出作为搁挂标头,可以用搁(悬)挂等多种方式上簇,更有利于熟蚕自动上簇技术的实施。
3、蚕茧质量更好:熟蚕有“在吐浮丝过程中往茧位外排尿”的习性,在使用横栅无格熟蚕上簇器时,由于双排结构,有部分熟蚕往内侧(簇具中间)排尿,导致下层黄斑茧增多,簇内湿度偏大,影响蚕茧洁白度,而本紧凑型横栅簇改为单排后,熟蚕往两面排的尿都在簇具以外,不会污染下层蚕茧,在上簇时紧凑型横栅簇的通透性优于横栅无格熟蚕上簇器和各种方格簇,所以茧色洁白、蚕茧解舒质量更好。
4、相同饲养量,蚕茧产量的情况下,簇具投入成本明显大幅度降低。而紧凑型横栅簇具有制作容易、使用方便、蚕茧质量更好等优点。
5、在生产上进行小范围的示范应用,其熟蚕入孔营茧率高、结茧情况良好,受到蚕农欢迎。
附图说明:
图1——主视图
图2——左视图
图3——A-A向剖视图
图中:框横边B1、B2,框竖边D1、D2,横栅C,框横边、框竖边、横栅的宽度K,框内经尺寸L1、L2,框竖边厚度S1、S2,横栅间距H,横栅厚度S,框横边厚度S3、S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3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紧凑型横栅簇,由框横边、框竖边组成框,框内设置横栅而构成,其特征在于:其框内径的尺寸,框横边L1的尺寸为600毫米;框竖边L2的尺寸为800毫米;框横边、框竖边、横栅的宽度尺寸K为28毫米;框横边厚度S3、S4为15毫米;框竖边厚度S1、S2为20毫米;横栅间距H为27毫米,横栅厚度S为4毫米;以上所述的数值偏差为正负2毫米范围。注:如图1、3图所示,横栅间距H是指横栅的木片平面之间内空距。
本实用新型的紧凑型横栅簇,是针对当地蚕区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高温时间长等特点,在贺州市平桂、昭平等蚕区,经过反复多次的摸索试验,对本人2012年申请的,其专利号为ZL201210430382.2的“横栅无格熟蚕上簇器”;在推广应用中,发现其存在:1、由于双排结构,有部分熟蚕往内侧(簇具中间)排尿,导致下层黄斑茧增多,簇内湿度偏大,影响蚕茧洁白度,2、空间利用没有达到最佳效果,3、结构复杂,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制造成本高等不足进行改进和简化,并在生产上进行小范围的示范应用,熟蚕入孔营茧率高、结茧情况良好,受到蚕农欢迎。
一、本紧凑型横栅簇制作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昌林,未经梁昌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959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紫外线诱灭虫装置
- 下一篇:一种土元智能养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