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触摸屏与液晶模组贴合治具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91177.8 | 申请日: | 2015-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55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 发明(设计)人: | 肖俐魏;陈琳;师忠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联合盛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G02F1/1333;G06F3/041 |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朱业刚;谭果林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触摸屏 液晶 模组 贴合 治具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触摸屏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摸屏与液晶模组贴合治具。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显示产品的触控化,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触摸屏与液晶模组贴合产品;但,在生产过程中,触摸屏与液晶模组贴合时所用的对位方式分别为捕抓外形边框对位与捕抓显示区域边框对位两种方法:
一、采用捕抓外形边框对位进行贴合时,通过治具捕抓触摸屏与液晶模组的外形边框,通过调整治具上两边的固定距离来保证贴合的公差,如图1所示;
二、采用捕抓显示区域边框对位进行贴合时,使用CCD镜头将触摸屏与液晶模组的显示区域边框分别投影到电脑显示上,通过电脑显示调整显示区域两个边框的距离来保证贴合的公差,如图2所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触摸屏盖板的表面颜色呈多元化发展,而不仅仅为黑色盖板,这会造成以上所描述的两种贴合对位方法都存在缺陷。第一种是捕抓外形边框的对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外形的贴合尺寸,但无法保证到两者的显示区域居中对应(四周的边框大小对称)。所谓边框不对称现象就是触摸屏与液晶模组贴合时,如图3所示,液晶模组可视区域四周存在宽度约为1mm的黑色边框,也就是说显示区域与可视区域之间会出现黑色边框,贴合后显示区域四周边框大小不一致。当触摸屏为亮色盖板时,此黑色边框四周大小不对称会非常明显。第二种是捕抓显示区域边框对位,虽然能保证贴合后可视区域四周大小边对称,但是液晶模组上的背光模组外形尺寸将无法得到管控,如图4所示。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触摸屏与液晶模组贴合治具组,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液晶模组显示区域四周边框大小不一致的问题,以及无法保证背光模组外形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摸屏与液晶模组贴合治具组,包括:用于将还没与背光模组组装的液晶面板与触摸屏贴合在一起的第一治具、以及用于将液晶面板与触摸屏贴合在一起的整体与背光模组贴合在一起的第二治具;所述第一治具包括:第一底板、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板四个角连接的四个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处设有第一液晶面板定位部以及触摸屏定位部;所述第二治具包括:第二底板、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二底板四个角连接的四个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定位块与所述第二底板连接处设有第二液晶面板定位部以及背光模组定位部。
在所述第一定位块中,所述第一液晶面板定位部与触摸屏定位部呈阶梯状设置,所述第一液晶面板定位部位于所述触摸屏定位部的下方。
在所述第二定位块中,所述第二液晶面板定位部与背光模组定位部呈阶梯状设置,所述背光模组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二液晶面板定位部的下方。
任一所述第一定位块上还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触摸屏定位部连接;任一所述第二定位块上还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第二液晶面板定位部连接,另一所述第二定位块上还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均与第二液晶面板定位部及背光模组定位部连接。
所述第一定位块与第一底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定位块与第二底板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触摸屏与液晶模组贴合治具组,应用该治具组先采用外形边框对位方式将液晶面板与触摸板贴合在一起,保证了产品显示区域四周边框的一致性,之后再采用外形边框对位方式与背光模组贴合在一起,可以很好地保证背光模组的外形尺寸,本实用新型还能够很好地降低背光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采用捕抓外形边框对位进行贴合的原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采用捕抓显示区域边框对位进行贴合的原理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液晶模组可视区域出现黑色边框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采用捕抓显示区域边框对位时出现背光模组外形尺寸无法管控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触摸屏与液晶模组贴合治具组中第一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触摸屏与液晶模组贴合治具组中第二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联合盛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联合盛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911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