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89636.9 | 申请日: | 2015-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099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 发明(设计)人: | 臧宏建;陈振英;崔萌;曹广军;朱敏;胡陈晨;梁永;午利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因其能耗及污染控制方面的优势,逐渐得到认可和普及。目前,电动汽车的动力源为一组庞大的动力电池,保证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
在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通常安装在后排座椅下的车身或者后备箱内,属于车身的一部分。为实现安装,需要在车身上设置中空的电池壳体安装动力电池,这存在以下问题:
1、电池壳体占用了车身布置空间,增加了车身承载设计的难度;
2、为保证动力电池能够在各种复杂路况,尤其是颠簸路况时依然具有良好稳定性,并满足安全用电的要求,电池壳体本身厚度较大,车身重量分布不均衡,在汽车日常行驶过程中降低乘车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解决因现有动力汽车中的电池壳体安装在车身上而产生的下述问题:
1、电池壳体占用了车身布置空间,增加了车身承载设计的难度;
2、为保证动力电池能够在各种复杂路况,尤其是颠簸路况时依然具有良好稳定性,并满足安全用电的要求,电池壳体本身厚度较大,车身重量分布不均衡,在汽车日常行驶过程中降低乘车舒适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车身;
固定在所述车身下方的电池托盘,及设于所述车身与电池托盘之间且安装在所述电池托盘的动力电池。
可选地,所述电池托盘与所述车身安装在一起以固定。
可选地,所述电动汽车还包括:在所述车身下方且均与所述车身连接的前副车架及后副车架;
所述电池托盘位于所述前副车架和后副车架之间,并固定至所述前副车架和后副车架。
可选地,所述电池托盘安装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将所述电池托盘连接至所述车身。
可选地,所述电池托盘与所述车身的安装方式为:螺栓连接、衬套连接或铆接。
可选地,所述电池托盘与所述前副车架和后副车架的连接方式均为:螺栓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池托盘包括:底板及侧梁,所述底板和侧梁围成容纳空间,所述动力电池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安装在所述底板上。
可选地,在所述底板上表面设有若干安装槽来容纳和固定所述动力电池中的电池。
可选地,所述电池托盘还包括:盖设在所述容纳空间上的顶板。
可选地,所述电动汽车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电池托盘的电池控制盒、位于在所述电池控制盒内的电池控制器。
可选地,所述电动汽车还包括:在所述车身下方且与所述车身连接的前副车架及后副车架;
所述电池控制盒安装至所述前副车架及后副车架中的一个副车架和所述电池托盘以固定。
可选地,所述电动汽车为纯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电池托盘固定在车身下方,独立于车身安装,这具有以下优点:
1、电池托盘不会增加车身的布置空间,减小了车身承载设计的困难性;
2、电池托盘独立于车身设计,减轻了车身重量,提升了局部模态,车身的固有频率增大,在汽车行驶时能够吸收较多的噪声能量及振动能量,具有良好的隔声、隔音效果,提升了乘车舒适性;
3、电池托盘在车身下方,作为动力电池承载结构的同时还可作为底盘结构支撑车身,一方面电池托盘减轻了车身的承载负担,另一方面车身重量分布更加均衡且电池托盘降低了整车重心,提升整车稳定性,尤其是在汽车受到碰撞时电池托盘可降低整车侧倾的风险;
4、由于电池托盘固定在车身下方,整车刚度提升,电池托盘加强了车身的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降低车身在受到碰撞时发生扭转、弯曲变形的风险,同时避免了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电池托盘遭受直接撞击变形的危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电动汽车沿车宽方向的平面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动汽车中电池托盘与前副车架、后副车架装配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电动汽车中电池托盘的分解图;
图4图1所示电动汽车中连接电池托盘和车身的衬套的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车身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896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