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驱动桥吊臂悬置保护结构及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88573.5 | 申请日: | 2015-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866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 发明(设计)人: | 周渝;席玉岭;范亘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7/04 | 分类号: | B60K17/04;B60B35/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吊臂 悬置 保护 结构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前驱动桥吊臂悬置保护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当前,越野汽车前驱动桥系统通常采用断开式驱动桥配合独立悬架结构,前主减部分通常由主减速器、吊臂、主减托架组成,吊臂6在吊臂悬置安装处通过螺栓与车架连接,如图1。吊臂悬置处为软连接,即压装一定刚度的橡胶衬套以提升整车的舒适性,配合关系见图2,螺栓71穿设吊臂6与螺母72配合旋紧固定,螺栓71的螺帽与吊臂6之间设置有下垫片8、橡胶衬套9,吊臂6与螺母之间设置有上胶垫10。
通常,复杂越野路况,容易出现凸石、深坑等情况,尤其在极限工况下,驾驶员难以通过驾驶操作避免车辆出现拖底情况。对于这种恶劣路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吊臂悬置处较易出现下垫片磕碰变形(外翻)、螺栓磕碰弯曲、橡胶衬套破裂、吊臂套筒破裂等情况,影响吊臂悬置刚度及车辆舒适性,严重时出现安装螺栓断裂,影响行车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驱动桥吊臂悬置保护结构及汽车,在不变动前桥结构的基础上独立安装保护装置,以适应多种路况,对吊臂悬置形成有效的保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前驱动桥吊臂悬置保护结构,包括:
第一侧板、底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底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底板上相对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构成具有一开口的U形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侧板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侧板所在平面平行,且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第二安装孔。
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
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减重孔,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二减重孔,所述第二侧板上还设置有套设吊臂本体的开口。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前驱动桥吊臂悬置保护结构;其中,所述汽车的汽车车架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
所述前驱动桥吊臂悬置保护结构的所述第一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构成的具有一开口的U形结构套设所述汽车的吊臂,通过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以及所述第二安装孔配合螺母旋紧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前驱动桥吊臂悬置保护结构套设到吊臂悬置安装处的吊臂的外围,螺栓按照箭头方向依次穿过第一侧板上的第一安装孔、汽车车架上的第三安装孔以及第二侧板上的第二安装孔,螺栓在第二侧板侧穿出后与螺母配合旋紧固定。如此,在吊臂悬置安装处通过加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驱动桥吊臂悬置保护结构,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面对拖底、前端磕碰等情况,实现吸收磕碰等冲击载荷,并将冲击传递给车架进行释放,对吊臂悬置形成有效保护,避免了吊臂的损坏,保证了行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前驱动桥与汽车车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吊臂悬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驱动桥吊臂悬置保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驱动桥吊臂悬置保护结构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吊臂悬置处的结构在复杂尤其是极限工况下易发生损坏,影响行车安全的问题,提供一种前驱动桥吊臂悬置保护结构,在不变动前桥结构的基础上独立安装保护装置,以适应多种路况,对吊臂悬置形成有效的保护。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前驱动桥吊臂悬置保护结构,包括:第一侧板1、底板2和第二侧板3;所述第一侧板1与所述底板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板3与所述底板2上相对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板1、所述底板2和所述第二侧板3构成具有一开口的U形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侧板1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侧板3所在平面平行,且所述第一侧板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所述第二侧板3上设置有对应所述第一安装孔11的第二安装孔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885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摆吸收能的双动力汽车
- 下一篇: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