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腔静脉血栓取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85638.0 | 申请日: | 2015-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15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吴学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学志 |
主分类号: | A61F2/01 | 分类号: | A61F2/01;A61B17/22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1111 | 代理人: | 陈大通 |
地址: | 463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脉 血栓 取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腔静脉血栓取出器。
背景技术
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由于周围深静脉血栓或右心腔的血栓脱落进入肺循环,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进而引发的一系列以肺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病理生理改变,严重的会引起猝死。研究表明,引起PE发生的栓子主要来源于肢体深静脉或盆腔静脉脱落的血栓,占栓子来源的60%~90%。肺动脉血栓栓塞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使用肝素可以有效地治疗肺动脉血栓栓塞。但在某些情况下,必须在下腔静脉中内置一种机械装置,阻止栓子的上行,预防或减少肺动脉血栓栓塞。传统的外科方法是用结扎或钳夹来中断下腔静脉血流,需要全身麻醉,手术病死率高。目前公认的有效预防措施包括DVT急性期的绝对卧床、系统的抗凝治疗和放置腔静脉过滤器。在下腔静脉放置一个腔静脉过滤器,能够拦截血液中的游离栓子,可以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目前该技术正不断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腔静脉过滤器是一种用金属丝编织或整块金属经激光雕刻而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形成网状防护结构阻挡血流中较大的血栓。这些较大的血栓往往也最容易造成致命性的肺动脉栓塞。腔静脉过滤器本身对下肢DVT无任何治疗作用,它的意义在于组织脱落的较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发生肺动脉栓塞。
根据血栓过滤器在体内存留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永久性滤器和可回收滤器。永久性滤器只能永久放置,不可取出。但该类型滤器长时间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如发生移位,腔静脉穿孔,局部血栓形成,下腔静脉阻塞等。同时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这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可回收滤器是过去10年中开始推广应用的,其能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3个月)从体内取出,从而避免了永久植入滤器的缺点。但常用的过滤器无法较好的捕捉脱落的血栓,释放时瞬间冲击力较大,且装置仅一端有套钩,使用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出一种腔静脉血栓取出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腔静脉血栓取出器,包括由激光雕刻而成的具有超强弹性记忆功能的金属管,所述金属管包括前固定端、前主支杆、前次支杆、中支杆、后次支杆、后主支杆、后固定端,所述前固定端朝向后端方向延伸出前主支杆和前次支杆,前主支杆和前次支杆共同构成过滤网格,每两根前次支杆的交点延伸出一根中支杆,所述中支杆的另一端延伸出后次支杆,每两根后次支杆的交点延伸出一根后主支杆,后次支杆和后主支杆共同构成“Y”形杆,所述前固定端和后固定端均延伸设有套钩,套钩内腔壁设有带螺纹的钢套,所述过滤网格内设置有一个锥面滤网,所述过滤网格的弯曲度与“Y”形杆的弯曲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两根前主支杆和两根前次支杆构成菱形单元过滤网格。
进一步地,所述菱形单元过滤网格的数量与中支杆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Y”形杆的数量为中支杆数量的一半,其根部与后固定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有益效果:
1、通过在前固定端和后固定端均延伸设有套钩,血栓取出器可以从颈内静脉和股静脉双向释放到腔静脉中,从而使血栓取出器的使用更加方便。
2、通过在过滤网格内设置一个锥面滤网,使刮掉的血栓集中存放在锥面滤网内,能够防止血栓取出器在移出的过程中有部分血栓遗漏在血管中。
3、将过滤网格的弯曲度设置成与“Y”形杆的弯曲度相同,能够减小血栓取出器在释放过程中所产生的瞬间冲击力,且能够方便的取出植入血管中的血栓取出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标号的具体含义为:1为金属管,2为前固定端,3为前主支杆,4为前次支杆,5为中支杆,6为后次支杆,7为后主支杆,8为后固定端,9为套钩,10为钢套,11为锥面滤网,12为过滤网格,12-1为菱形单元过滤网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学志,未经吴学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856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