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注胶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84529.7 | 申请日: | 2015-10-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27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 发明(设计)人: | 谭晓东;谭晓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谭晓东 |
| 主分类号: | B05C17/005 | 分类号: | B05C17/0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吴开磊 |
| 地址: | 40410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注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维护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注胶器。
背景技术
墙体、梁、楼板等建筑经常会由于混凝土结构过载、沉降收缩、塑性收缩、温度等原因下产生大量的裂缝,如果经由这些裂缝存在下去,建筑物内部的钢筋会因为长时间接触空气发生氧化,从而生锈,降低建筑物的稳固性,造成安全隐患。针对以上问题,现在一般的解决方式是向裂缝中注射结构胶,以封闭裂缝和延续混凝土结构内的应力传导,传统的注射方式是采用针管型裂缝注胶器注射,这种注胶器一般采用压缩弹簧或者橡皮筋产生压力推动注胶器内部的封缝胶,以将封缝胶注射入裂缝中,传统的注胶器压力达不到注入裂缝的最佳压力,常出现注胶困难的问题,此外,传统注胶器在反复使用时的活塞和器壁经常被部分凝固后的胶渣堵塞,使得活塞无法推动,导致报废,造成胶水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胶器,以改善上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注胶器,包括底座和注胶囊,所述底座与所述注胶囊可拆卸连接,所述底座包括固定盘和第一接口,所述固定盘和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注胶囊包括容纳部和第二接口,所述容纳部与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可拆卸连接,容纳部由弹性材料制作而成。
现有的注胶器大多为针管型注胶器,传统的针管型注胶器采用活塞推动注胶器内的胶水,通过推动的压力将胶水挤入狭窄的注胶器口,以产生较强的喷射力,将注胶器内的胶水喷入建筑物的裂缝中。由于活塞与注胶器的器壁之间具有一定的缝隙,在挤压胶水的过程中,建筑物内的建筑残渣容易从注胶器的注胶口进入注胶器内,堵塞注胶器的活塞,从而导致注胶器无法继续注胶,造成胶水的浪费和注胶器的报废,同时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
此外,针管型注胶器的最佳注胶压力为3kg/cm2—3.5kg/cm2,传统的注胶器内径为3.8cm,采用活塞推动的推力一般不会超过10kg,10kg能产生的压力为难以达到最佳注胶压力。通过发明人多次实验证明:当混凝土裂缝灌注胶注入0.15mm裂缝5cm深度时,2kg/cm2以下的压力无法克服结构胶在微细裂缝中形成的粘迟阻力。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胶器采用弹性材料制作而成,通过在容纳部内注入胶水,使容纳部产生一定的形变,容纳部对胶水产生较大的压力(注胶压力在3kg/cm2—3.5kg/cm2之间),此压力是传统注胶器的4-5倍,为最佳注胶压力,提高了注胶速度。
本注胶器的使用过程:使用注胶枪通过第二接口向注胶囊注入胶水,待达到最佳注胶压力时停止注胶;用胶水将底座的固定部粘在需要注胶的裂缝部位,第一接口对准裂缝;连接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容纳部内的胶水通过第一接口开始向裂缝注入。
进一步地,所述注胶囊还包括止回阀,所述止回阀内置于所述容纳部。
由于在使用注胶器之前需要使用注胶枪向注胶器内注入胶水,在注胶完成,拔出注胶枪的时候,为了防止注胶器内的胶水喷射而出,造成胶水的浪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胶器设置有止回阀,使用注胶枪向注胶器注胶时,止回阀打开,拔出注胶枪时,止回阀关闭,阻止注胶器内的胶水喷出。当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接时,止回阀打开,胶水进入第一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止回阀包括密封片和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密封片连接,所述容纳部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侧设置有多个支架,所述固定环通过所述多个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容纳部的内侧壁,所述固定杆内置于所述固定环,所述密封片位于所述固定环邻近所述第二接口的一侧。
当容纳部内注有胶水时,容纳部内的压力挤压密封片,使得密封片密封住第二接口,胶水无法涌出注胶囊,当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接时,第一接口顶起固定杆,使得密封片脱离原位置,密封片与第二接口的密封解除,胶水进入第一接口。固定环的设置使得固定杆相对于容纳部内侧壁的位置固定,防止止回阀在容纳部内移动,导致密封片密封效果降低。
进一步地,所述注胶囊还包括填充棒,所述填充棒内置于所述容纳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谭晓东,未经谭晓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845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