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80175.9 | 申请日: | 2015-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271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群力;纪迎迎;曹明凯;张秋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C1/14 | 分类号: | F28C1/14;F28F25/02;F28F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郝瑞刚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余热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天然气是当前人们生活的主要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含氢量最高的烷烃,因此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汽,随燃烧后的烟气排出,实验证明,每燃烧1Nm3的天然气大约得到2Nm3的水蒸汽,水蒸汽的汽化的潜热大约为燃气低发热值的11%,也就是说当天然气燃烧每提供100kw的显热时,同时会产生11kw的潜热在水蒸汽中随烟气排出,因此回收烟气中的潜热具有重要的节能意义。
目前,市场上的烟气余热回收多采用间壁式换热的方式,间壁式换热不能有效的对烟气的余热进行回收,且在进行换热时,为了更大程度的回收烟气的余热,往往通入低于烟气露点的水与烟气进行换热,当烟气的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烟气中的水蒸汽会发发生冷凝,冷凝过程水蒸气吸收烟气中酸性成分而呈现酸性,对余热回收装置造成腐蚀。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的余热回收系统对烟气余热的回收不彻底且回收装置容易发生腐蚀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包括塔体、循环泵和换热器,所述塔体自上而下分为喷淋段、换热段和凝水收集段,所述塔体的顶部设有出烟口,所述喷淋段内设有喷淋装置,所述换热段的两端设有两块平行的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塔体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换热段内设置有贯穿两块所述隔板的换热管,所述换热段的塔壁上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且所述第一进水口设于所述第一出水口的上方;所述凝水收集段的塔壁上设有进烟口和第二出水口,且所述第二出水口设于所述进烟口的下方,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输水管道与所述喷淋装置连接,所述循环泵和所述换热器均设于所述输水管道上,且所述循环泵设于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换热器之间。
其中,所述输水管道上还设有加药箱,所述加药箱连接于所述循环泵与所述换热器之间。
其中,所述输水管道上还连接有补水管道,所述补水管道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进烟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之间的塔壁上还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与溢流管道连接,所述溢流管道上设有第二阀门。
其中,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喷淋主管和喷淋支管,所述喷淋支管有多条,多条所述喷淋支管均匀地并联于所述喷淋主管上,每条所述喷淋支管上均设有多组喷嘴。
其中,所述塔体的底部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与排污管道连接,所述排污管道上设有第三阀门。
其中,所述塔体内还包括除雾段,所述除雾段设于所述喷淋段的上方,所述除雾段内设有除雾网,所述除雾网的边缘与所述塔体的内壁密封连接。
其中,所述换热管有多条,多条所述换热管垂直于两块所述隔板平行且均匀排列,且每条所述换热管的内壁上均设有一条波浪形的挡水片。
其中,所述换热段的外侧壁上设有保温层。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在换热段通入的生活热水热网回水与烟气进行热交换,实现烟气显热的回收,并在换热段的上方设置喷淋装置,在喷淋装置对烟气进行喷淋时,喷淋后的液体沿换热管流下,对换热管的内壁起到冲刷的作用,减少烟气中的有害物质附着在换热管的内壁造成的腐蚀,延长了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从换热管中流下的液体进入到凝水收集段后,经换热器换热,为换热器提供热源,预热供热热网回水,采用间壁式换热和直接接触式换热两种方式对烟气余热进行回收,既回收了烟气的显热又回收了烟气的潜热,与换热器完成换热的液体再次被输送到喷淋装置进行喷淋,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式换热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塔体;2:隔板;3:循环泵;4:加药箱;5:换热器;6:输水管道;7:换热管;8:除雾网;9:喷淋装置;10:凝水收集段;11:换热段;12:喷淋段;13:出烟口;51:介质进口;52:介质出口;53:换热水进口;54:换热水出口;71:挡水片;91:喷淋主管;92:喷淋支管;101:第一进水口;102:进烟口;103:排污口;104:补水口;105:第一出水口;106:溢流口;107:排污管道;108:补水管道;109:溢流管道;110:第二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801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重力分子传热热导体
- 下一篇:新型闪蒸汽再冷凝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