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代步车的摆头折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78395.8 | 申请日: | 2015-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983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刘贵文;谢龙飞;薛命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新车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5/00 | 分类号: | B62K15/00;B62K21/16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宋连梅 |
地址: | 350012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代步 折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代步车,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代步车的摆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便携式代步车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可折叠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较多的便携式代步车特别是可折叠电动自行车都设有摆头,用于行驶过程中的转向控制。
由于摆头的占用较大的空间,因此在折叠收纳整车时,也需要折叠摆头,目前这种摆头的折叠装置已有多种。本实新型再提供一种便携式代步车的摆头折叠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代步车的摆头折叠装置,使折叠和复位动作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携式代步车的摆头折叠装置,连接于两把手之间,所述摆头折叠装置包括一座体和两对称设置的折叠单元,任一折叠单元包括一联动杆、一第一楔形块、一第二楔形块、一限位销、一导向杆、一压帽以及一预紧弹簧;所述联动杆可上下移动地连接在座体上,所述联动杆的中段还开设有一竖向长形孔;所述第二楔形块可转动地固定在联动杆上;所述限位销固定在座体的外端并位于所述第二楔形块的上方;所述第一楔形块的一端固定连接一把手,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座体并位于联动杆的外侧,该第一楔形块具有一抵靠部;在把手张开状态下,所述抵靠部抵设于所述第二楔形块,所述第一楔形块的转动范围通过所述第二楔形块与限位销来限位;所述导向杆固定在座体上并限位于所述竖向长形孔内;所述压帽设在联动杆的顶部;所述预紧弹簧上端连接导向杆,下端连接联动杆。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楔形块是通过一楔块轴可转动地连接在联动杆上;且所述楔块轴还可上下移动地连接在座体上;所述预紧弹簧的下端是通过该楔块轴连接所述联动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楔形块是通过一旋转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座体,该旋转轴位于所述限位销的内侧下方,并位于所述楔块轴的外侧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摆头折叠装置方便操作,折叠时只需按压一下压帽,两把手随即掉下至折叠状态,用时不超过1秒,反之,要张开使用时,只需将把手张开90度即可复原,单手即可操作,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摆头折叠装置的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摆头折叠装置的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摆头折叠装置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摆头折叠装置的折叠过程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代步车的摆头折叠装置100,连接于两把手200之间,所述摆头折叠装置包括一座体1和两对称设置的折叠单元2,任一折叠单元2包括一联动杆21、一第一楔形块22、一第二楔形块23、一限位销24、一导向杆25、一压帽26以及一预紧弹簧27;
所述联动杆21可上下移动地连接在座体1上,所述联动杆21的中段还开设有一竖向长形孔212;
所述第二楔形块23可转动地固定在联动杆21上,具体是通过一楔块轴232可转动地连接在联动杆21上,且所述楔块轴232还可上下移动地连接在座体1上,如可在座体1上开设一长形孔12,将楔块轴232插设于该长形孔12内进行限位;
所述限位销24固定在座体1的外端并位于所述第二楔形块23的上方;
所述第一楔形块22的一端固定连接一把手200,另一端通过一旋转轴222可转动地连接座体1并位于联动杆21的外侧,该旋转轴222位于所述限位销24的内侧下方,并位于所述楔块轴232的外侧上方。该第一楔形块22具有一抵靠部224;在把手张开状态下,所述抵靠部224抵设于所述第二楔形块23,所述第一楔形块23的转动范围通过所述第二楔形块23与限位销来限位;
所述导向杆25固定在座体1上并限位于所述竖向长形孔212内;使联动杆21能在所述竖向长形孔212的长度范围内上下移动;
所述压帽26设在联动杆21的顶部;
所述预紧弹簧24上端连接导向杆25,下端连接联动杆21,所述预紧弹簧27的下端是通过该楔块轴232连接所述联动杆21。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过程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新车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新车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783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有折板式挡泥板的自行车车架
- 下一篇:一种电动车挡风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