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77219.2 | 申请日: | 2015-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472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蔡锡荣;朱炳盈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贾磊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有关一种用于电子标记缆线(electronicallymarkedcable)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进展,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USB)已广泛地使用在各式电子装置中,例如个人电脑、移动装置等。随着通用串行总线的规格不断推陈出新,从USB1.0、USB2.0到USB3.0,接头种类更有一般USB接头、Mini-USB和Micro-USB等类型,通用串行总线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多元,从数据传输到提供电源,都能够使用通用串行总线达成,大大增加了使用电子装置的便利性。
为了支援不同规格的传输电力与传输速率,目前的USB缆线会在连接器内设置一控制芯片,负责与所连接的装置沟通,并提供缆线的硬件规格与所支援的协定等信息,于现有做法中,制造商会在连接器塑胶壳中设置一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并将控制芯片设置于印刷电路板上,如此一来,控制芯片也会被包覆在塑胶壳中。但这种做法一来需额外印刷电路板成本,二来在设置后不易对控制芯片进行更新,需将塑胶壳拆开后才能更新控制芯片内部的数据或韧件,浪费人力物力,大幅提高生产成本,并减缓生产时程。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亟需一种可降低生产成本并加速生产流程的连接器。本揭示内容的一态样为一连接器,连接器包含金属接头、焊接垫和控制芯片。金属接头用以连接一电子标记缆线(electronicallymarkedcable),且金属接头上设置多个连接器引脚;焊接垫设置于金属接头表面;控制芯片则固定于焊接垫之上,用以储存数据并根据所储存数据处理经由电子标记缆线进行的数据传输和电力传输,控制芯片所包含的多个芯片引脚通过焊接垫电连接至连接器引脚。
于一实施例中,控制芯片用以通过芯片引脚中至少一个接收一信号,并根据该信号更新该控制芯片内储存数据。
于一实施例中,控制芯片根据信号更新所储存的一缆线识别信息。
于一实施例中,控制芯片根据所储存的韧件文件。
于一实施例中,金属接头为通用串行总线C类(USBType-C)接头。
于一实施例中,芯片引脚中的一第一引脚与连接器引脚中的通信通道(communicationchannel)引脚电连接,且控制芯片通过第一引脚接收一信号以更新所储存数据。
于一实施例中,信号所包含的传输数据符合一自订格式时,控制芯片根据信号更新所储存的韧件文件或缆线识别信息,且自订格式与通用串行总线电力传输规范中的供应商定义讯息(vendor-definedmessage,VDM)的格式不同。
综上所述,本揭示内容所提供的连接器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加速生产流程,使得电子标记缆线的连接器于生产完成后,仍可轻易地更新连接器内控制芯片所储存的韧件、缆线识别信息或其他数据,让生产流程的规划更具弹性。另外,控制芯片在接收信号的传输数据符合自订格式时始更新所储存数据,能够避免电子缆线的控制芯片中数据意外被窜改,造成错误使用电子缆线甚至是装置受损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例所绘制的连接器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例所绘制的连接器的功能方块示意图;以及
图3A~图3C是根据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例所绘制的传输数据格式示意图。
附图图号说明:
100:连接器
110:金属接头
112A~112F:连接器引脚
120:焊接垫
130:控制芯片
132A~132D:芯片引脚
134:处理单元
136:存储器
140:电子标记缆线
PRM:栏位
SP:栏位
HD:栏位
CRC:栏位
DATA:栏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揭示内容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所附的附图及以下所述各种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元件与步骤并未描述于实施例中,以避免对本揭示内容造成不必要的限制。此外,附图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连接”或“电连接”,可指二或多个元件相互直接作实体或电性接触,或是相互间接作实体或电性接触,而“连接”或“电连接”还可指二或多个元件相互操作或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772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