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下肢外科术后助行椅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73976.2 | 申请日: | 2015-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072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新茂 |
主分类号: | A61H3/00 | 分类号: | A61H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3058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肢 外科 术后 助行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科术后辅助用品,尤其涉及一种下肢外科术后助行椅。
背景技术
下肢创伤的外科病人在进行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以便让伤处更好的恢复,但病人仍可能因为上厕所等原因需要下床走动,或者在恢复到一定的程度后需要开始进行下床行走锻炼,帮助快速的恢复下肢的机能。行走时可使用现有技术的拐杖,体积小,但支撑面小,容易摔倒;现有技术的代步架虽然能稳定的支撑病人的身体,但不能折叠,体积较大,携带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下肢外科术后助行椅,能在下肢的外科手术后帮助病人行走,且可折叠收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下肢外科术后助行椅,包括一对支撑侧架体、四根调高底柱、多个调高螺丝孔、多根固定螺栓、一对侧支撑杆、两对防滑握手套、一对旋转轴套、轴套前支撑杆、前挡板、椅垫转轴、翻转椅垫、上支撑杆及一对连接螺栓;所述的支撑侧架体为下端开口的框架结构,所述的一对侧支撑杆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的一对支撑侧架体的下部,所述的支撑侧架体与所述的侧支撑杆形成“L”形的侧支撑架;所述的一对支撑侧架体的下端分别对应插入在所述的四根调高底柱内,所述的多个调高螺丝孔均匀分布在所述的一对支撑侧架体的下端及四根调高底柱的上端,所述的多根固定螺栓贯穿所述的多个调高螺丝孔,使所述的一对支撑侧架体与所述的四根调高底柱固定连接;所述的两对防滑握手套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的一对支撑侧架体的上端前部及中部后侧,所述的两对防滑握手套水平设置,所述的一对旋转轴套分别同轴套置在所述的一对支撑侧架体的前端中部,所述的轴套前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的一对旋转轴套上,所述的一对支撑侧架体及四根调高底柱通过所述的一对旋转轴套旋转,使所述的一对支撑侧架体与所述的轴套前支撑杆形成0°-90°的夹角;所述的前挡板的上端连接在所述的轴套前支撑杆上,所述的前挡板纵向设置,所述的椅垫转轴设置在所述的前挡板的下端,所述的翻转椅垫连接在所述的椅垫转轴上,并绕所述的椅垫转轴在所述的一对支撑侧架体之间翻转;所述的上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的一对连接螺栓连接在所述的一对支撑侧架体的前端顶部,所述的上支撑杆平行设置在所述的轴套前支撑杆的上方。
上述的下肢外科术后助行椅,其中,所述的四根调高底柱的底部设有防滑套垫,所述的防滑套垫的底部直径大于所述的调高底柱的直径。
上述的下肢外科术后助行椅,其中,所述的前挡板的前端面上嵌入设有照明灯,所述的照明灯的边缘处设有一圈环形的反光镜。
上述的下肢外科术后助行椅,其中,所述的轴套前支撑杆上连接有挂绳,所述的挂绳的下端连接有响铃。
上述的下肢外科术后助行椅,其中,所述的翻转椅垫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限位杆,所述的翻转椅垫翻下到水平位置时,所述的限位杆搁置在所述的一对侧支撑杆上。
本实用新型能用于下肢创伤的病人辅助行走时使用,便于病人的下床活动和身体机能的恢复,同时能在行走过程中随时翻下翻转椅垫坐下休息,避免造成不适;体积小,能折叠收纳,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下肢外科术后助行椅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下肢外科术后助行椅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下肢外科术后助行椅的翻转椅垫翻下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新茂,未经李新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739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