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圆形空调出风口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72701.7 | 申请日: | 2015-10-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756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 发明(设计)人: | 金光善;高建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H1/24 | 分类号: | B60H1/24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谭佐晞;周心志 |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圆形 调出 风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封闭式圆形空调出风口。
背景技术
车内空调系统,由于能为车内乘员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现已是汽车车内的标准配置。而其出风口的设计,请参阅图3、图4所示,通常分为叶片式方形出风口设计30以及圆形出风口设计40。其中圆形出风口,因其造型独特、美观,备受客户的喜好。
进一步的,汽车出风口的调节通常包括两种,吹风量开闭调节和吹风方向的调节。请参阅图5所示,方形出风口的吹风量开闭调节,主要是通过拨轮31带动连杆结构32,再由连杆结构32带动风门曲柄33的转动而实现方形风门34的开闭,从而实现吹风量大小的调节。其吹风方向是通过调整垂直、水平叶片方向来实现。
而圆形出风口一般没有拨轮及风门控制机构,如图4所示,其吹风量开闭调节一般是通过外表面设计的封闭型结构41来实现。不过,封闭型结构有局限性,即其结构为硬塑件,关闭之后仍会有间隙,导致空调风会或多或少漏出,而且关闭时与壳体碰撞带来异响。
进一步的,由于圆形出风口一般没有垂直、水平叶片,吹风方向是靠内壳体整体旋转来实现。由于需要保持调整后的吹风方向,因此,内外壳体之间要有摩擦力,多数是以内、外壳体直接接触,通过调整内、外壳体大小来确定操作力,而塑料之间的摩擦会带来异响以及操作不顺的感觉。
而另外一种方式是内、外壳体之间留一定间隙,请参阅图6所示,外壳体上装弹簧片43,内壳体做凸轮结构42,当内壳体旋转时通过弹簧片来止位,从而实现吹风方向的调节。这种方式虽然操作上会舒适些,但是弹簧片变形带来的“嗒嗒”声会给用户一定反感。
因此,确有必要研发一种新型的汽车空调出风口,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汽车圆形空调出风口,其可以全封闭出风口,并在调节出风方向时,操作舒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圆形空调出风口,其包括外壳体总成以及配接于其内的内壳体总成。其中所述内壳体总成包括有与外壳体总成配接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内设置有封闭型结构,其包括两个拼接在一起的半圆形风门,所述风门边缘设置有包胶,当所述风门关闭时,所述风门边缘包胶与所述内壳体边缘搭接,从而实现所述出风口的全封闭。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两个半圆形风门之间通过销孔配合拼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门边缘包胶为凹形状。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壳体总成包括有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腔收容所述内壳体,并且所述内、外壳体之间设置有阻尼物。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阻尼物包括针织坯布。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门上设置有齿轮构型,用于与所述内壳体总成包括的锥齿轮配接。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内壳体总成还包括出风口旋钮,其穿过所述内壳体的中心孔与所述锥齿轮配接。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口旋钮与所述内壳体之间设置有旋钮弹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圆形空调出风口,其封闭型结构的风门边缘设置有凹形状的包胶,用于与内壳体翻边配合之后达成完全封闭。这样,当用户在特定位置上不用空调风吹时,旋转所述旋钮关闭即可。所述风门关闭时因为是软碰硬,因此不会有异响。
进一步的,由于所述出风口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设置有阻尼物针织坯布,因而当所述内壳体旋转时,产生的摩擦力非常平顺,操作舒适,且没有异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一种汽车圆形空调出风口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圆形空调出风口,其内壳体旋转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方形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圆形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方形出风口,其风门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圆形出风口,其风向调节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727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