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巡检接线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70908.0 | 申请日: | 2015-10-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511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 发明(设计)人: | 叶东浩;裴波;夏丰杰;詹明;唐子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湖北长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24/58 | 分类号: | H01R24/58;H01M2/2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凌达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1 | 代理人: | 刘念涛;宋国荣 |
| 地址: | 43006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电池 金属 极板 巡检 接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料电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巡检接线结构。
背景技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种直接利用氢能的发电装置,PEMFC把贮存在氢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能量转化效率高;燃料电池对环境友好,唯一排放物是水。因此,燃料电池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首选的洁净、高效的发电技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的反应为:
生成的无污染的水直接排出或者重新回收用来加湿气体,电极反应产生的电子经外电路到达阴极,从而可以对外做功。
双极板作为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之一,起着分配反应气体、传导电子的作用。燃料电池电堆是由若干片单电池组成,电池在工作时需要监控单电池的工作电压,因此,需要将巡检与双极板相连,用于检测电池电压。
现有技术通常将巡检的引线与双极板通过焊接或者插入到双极板设置的孔中实现连接,但由于金属双极板厚度很薄,使得各金属双极板之间的彼此间距很小,那么焊接部位的焊点大小不当或者焊接碎料掉落均会造成双极板之间短路,从而破坏燃料电池;而对于插孔式的连接结构,同样面临着双极板之间的短路以及接触松动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焊接工艺本身缺陷容易导致焊点脱落,而彼此间距很小的金属双极板组装成电堆后,焊接工具很难进入,重新焊接容易破坏其他部件。另外当燃料电池电堆需要重新拆装时,则需要打开焊接部位,不仅费时费工,也容易造成部件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巡检接线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巡检接线结构,包括插头部分和卡座部分,所述的插头部分由叠加在一起的上金属插片和下金属插片组成,所述的卡座部分由叠加在一起的上金属卡片和下金属卡片组成,卡座部分套设有绝缘卡套,所述的上金属插片和下金属插片上分别设有折弯部,所述的上金属卡片和下金属卡片中的至少一个在位于绝缘卡套外的部位设有与所述的折弯部适配的卡接部。
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巡检接线结构,其上金属卡片、下金属卡片、上金属插片和下金属插片为导电金属薄片。
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巡检接线结构,其绝缘套管为具有收缩性的绝缘管。
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巡检接线结构,其上金属插片和下金属插片的间距小于上金属卡片和下金属卡片的间距。
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巡检接线结构,其折弯部为方向相同的弧形折弯部,所述的上金属卡片上设有折弯卡接部。
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巡检接线结构,其折弯部为方向相反的弧形弯曲部,所述的上金属卡片和下金属卡片上均设有弯曲卡接部。
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巡检接线结构,其折弯部为方向相反的锲形折弯部,所述的上金属卡片和下金属卡片上均设有锲形卡接部。
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巡检接线结构,其上金属卡片和下金属卡片在端部连接。
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巡检接线结构,其上金属卡片和下金属卡片由整块金属片折弯而成。
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巡检接线结构,其弧形折弯部、折弯卡接部、弧形弯曲部、弯曲卡接部均为凸起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构造简单,易加工,极板与巡检线能够实现良好接触,并可实现多次插拔;能够实现极板之间良好的绝缘性,极大降低了极板与巡检线之间连接的工艺复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为:1—插头部分,2—弧形折弯部,3—折弯卡接部,4—绝缘卡套,5—上金属卡片,6—下金属卡片,7—弯曲卡接部,8—弧形弯曲部,9—锲形折弯部,10—锲形卡接部,11—卡座部分,12—上金属插片,13—下金属插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湖北长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湖北长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709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