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车顶连接条的注塑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70791.6 | 申请日: | 2015-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752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 发明(设计)人: | 石健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市黄岩丰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4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802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顶 连接 注塑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汽车车顶连接条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汽车车顶连接条的生产,都的通过注塑模具来完成批量生产的,而在汽车车顶连接条一侧设有用于连接安装的安装柱,这样在设计汽车车顶连接条模具时,其安装柱部分就会通过侧抽装置或是抽芯机构连接实现汽车车顶连接条的注塑生产和脱模工作,但是现有的侧抽装置或是抽芯机构其结构比较复杂,体积庞大,不容易安装在模具内,而且还会大大增加模具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脱模的汽车车顶连接条的注塑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车顶连接条的注塑模具,包括动模板、定模板和设置在动模板与定模板之间的异形成型板,所述异形成型板包括第一铰接板和第二铰接板,所述第一铰接板上设有第一成型槽,所述第二铰接板上设有第二成型槽,所述第一成型槽与第二成型槽互相拼接成为异形连接块成型腔;所述异形成型板一侧设有用于驱动第一铰接板和第二铰接板在开模时张开的驱动机构。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铰接板和第二铰接板上设有相对应的铰接通孔,所述动模板上设有贯穿铰接通孔的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板与第二铰接板上设有铰接通孔的一端为铰接端,所述铰接端侧壁上设有啮合齿;所述定模板上旋转设有与啮合齿相啮合的螺纹驱动杆。
优选的,所述的动模板上设有与螺纹驱动杆相对应的容纳腔。
优选的,所述的定模板上设有旋转孔,所述螺纹驱动杆上与定模板相连接的一端设置在旋转孔内,且圆周设有限位环,所述旋转孔的开口处设有与限位环相抵触的抵触环。
优选的,所述的铰接轴上远离动模板的一端设有压紧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模具内部的驱动机构,就能够准确的控制模具在开模后,使得第一铰接板和第二铰板能够进行旋转,从而使得第一成型槽和第二成型槽所构成的异形连接块成型腔开口能够张开扩大,这样就能够轻松的将注塑成型的汽车车顶连接条从模具内顶出,轻松的实现脱模落料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汽车车顶连接条的注塑模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图2中B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C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动模板;11、容纳腔;12、型芯;2、定模板;21、旋转孔;22、抵触环;3、异形成型板;31、第一铰接板;311、第一成型槽;32、第二铰接板;321、第二成型槽;33、异形连接块成型腔;34、铰接端;35、铰接通孔;4、驱动机构;41、螺纹驱动杆;411、限位环;42、啮合齿;5、铰接轴;51、压紧环。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汽车车顶连接条的注塑模具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汽车车顶连接条的注塑模具,包括动模板1、定模板2和设置在动模板1与定模板2之间的异形成型板3,所述异形成型板3包括第一铰接板31和第二铰接板32,所述第一铰接板31上设有第一成型槽311,所述第二铰接板32上设有第二成型槽321,所述第一成型槽311与第二成型槽321互相拼接成为异形连接块成型腔33;所述异形成型板3一侧设有用于驱动第一铰接板31和第二铰接板32在开模时张开的驱动机构4。通过设置在模具内部的驱动机构4,就能够准确的控制模具在开模后,使得第一铰接板31和第二铰板能够进行旋转,从而使得第一成型槽311和第二成型槽321所构成的异形连接块成型腔33开口能够张开扩大,这样就能够轻松的将注塑成型的汽车车顶连接条从模具内顶出,轻松的实现脱模落料工作。
所述的第一铰接板31和第二铰接板32上设有相对应的铰接通孔35,所述动模板1上设有贯穿铰接通孔35的铰接轴5;所述第一铰接板31与第二铰接板32上设有铰接通孔35的一端为铰接端34,所述铰接端34侧壁上设有啮合齿42;所述定模板2上旋转设有与啮合齿42相啮合的螺纹驱动杆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市黄岩丰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台州市黄岩丰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707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具及其倒扣抽芯装置
- 下一篇:自动注塑模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