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样预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70069.2 | 申请日: | 2015-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59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葛金峰;张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仓创造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G01N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张海英;林波 |
地址: | 215414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样 预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样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样预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水样预处理系统是包括各自独立的过滤、沉砂、除藻、取样、反冲单元,安装起来不仅工作量大、成本高,而且占地面积大;由于过滤、沉砂、除藻、取样、反冲处理都是各自独立的单元系统,因此无法实现信号的统一采集,无法进行水样的及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也就无法实现人机交互功能和流程显示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水样预处理系统,系统高度集成化,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功能齐全,通过高低液位的控制,使得采集的水样更加真实、新鲜。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样预处理系统,包括集成设置的过滤单元、沉砂单元、除藻单元、反冲单元和取样单元,所述反冲单元利用气流清除预处理系统中的杂质,待预处理水样依次通过过滤单元、沉砂单元和除藻单元去除颗粒物和藻类生物后进入到所述取样单元。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沉砂单元、除藻单元和取样单元置于同一容器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容器包括外壳和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沉砂单元和除藻单元,所述外壳上设有入口和溢流口。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取样单元包括液位计和排放泵,所述排放泵与所述腔体底部连通,所述液位计设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取样单元的液位计包括第一液位计和第二液位计,所述第一液位计位于所述第二液位计的上方,所述溢流口与所述第一液位计等高,当所述腔体内的液面高于所述第一液位计时,所述水样从所述溢流口流出。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反冲单元包括空压机和反冲管路,所述空压机的中的空气进入到过滤单元、沉砂单元、除藻单元、反冲单元和取样单元,经过反冲管路排出带有杂质的空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滤单元包括Y型过滤器,所述Y型过滤器一端与所述外壳上的入口连接,另一端与待预处理水样的进水管连接,所述Y型过滤器用于过滤所述待预处理水样中的颗粒物。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沉砂单元包括缓冲板和沉砂片,所述缓冲板和沉砂片设在所述容器的腔体内,用于沉降待预处理水样中颗粒物。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除藻单元包括紫外除藻灯,所述紫外除藻灯固定于所述外壳内壁上,对待预处理水样进行照射,用于除去所述待预处理水样的藻类生物。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溢流口和反冲单元均与溢流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样预处理系统,包括集成设置的过滤单元、沉砂单元、除藻单元、反冲单元和取样单元,集成后人工装配的工作量少,成本低,占地面积少,还能实现同时采集信号,便于采用远程控制,采用两个高度不同的液位计控制取样单元中水样的排放,使得采集的水样更加真实、新鲜,分析结构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样预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过滤单元;2、沉砂单元;3、除藻单元;4、反冲单元;5、取样单元;6、外壳;7、腔体;8、溢流管;9、进水管;
11、Y型过滤器;21、缓冲板;22、沉砂片;31、紫外除藻灯;41、空压机;42、反冲管路;51、液位计;52、排放泵;511、第一液位计;512、第二液位计;61、入口;62、溢流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水样预处理系统,包括集成设置的过滤单元1、沉砂单元2、除藻单元3、反冲单元4和取样单元5,以上各个单元集成为一体,使得装配的工作量减少,人工成本减少,占地面积减少,且集成设置后,信号能够一同采集,还能通过远程控制实现人机交互功能和流程显示功能,其中,反冲单元4利用气流将预处理系统中的杂质清除,待预处理水样预处理过程中依次通过过滤单元1、沉砂单元2和除藻单元3去除颗粒物和藻类生物后进入到取样单元5,在取样单元5中取出水样进行后续处理。
具体地,沉砂单元2、除藻单元3和取样单元5置于同一容器内,能够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减少占地面积。容器包括外壳6和腔体7,腔体7内设有沉砂单元2和除藻单元3,外壳6上设有入口61和溢流口62,入口61与过滤单元1连接,溢流口62与溢流管8连接将腔体7内高于溢流口62的水通过溢流管8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仓创造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太仓创造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700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