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铁路隧道设备洞室多级响应式自动灭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66055.3 | 申请日: | 2015-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2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陈涛;赵力增;傅学成;胡成;夏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2C3/00 | 分类号: | A62C3/00;A62C35/10;A62C35/68 |
代理公司: | 天津中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5 | 代理人: | 胡京生 |
地址: | 300381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隧道 设备 多级 响应 自动 灭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隧道灭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路隧道设备洞室多级响应式自动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十二五”期间我国铁路事业发展迅速,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建成铁路隧道近7600多座,总长度约4300km。随着铁路隧道越修越长,体量越来越大,其通风、电力、电力牵引、通信、信号等的设备洞室日趋增多。这些设备洞室是保障隧道正常运行的重要设施,同时具有很高的火灾危险性,是铁路隧道的火灾高发区域。此外,设备洞室平时无人值守,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供电和通信信号等设备的损坏,造成停电和通信信号中断,并可能引发列车事故。这不仅会损毁重要设备设施、造成人员伤亡,而且需要较长时间关闭隧道、中断铁路运输,使得局部地区物资流动不畅,进而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火灾自动防护。
火灾的早期扑救是阻止火灾扩大蔓延、降低火灾损失的重要途径。直接探火管灭火技术具有“定点探测、快速启动、定点喷射、定向灭火”的特点,能够针对电气柜、电力和通讯设备等防护对象的关键起火源进行自动防护,将火灾有效扑灭在初起阶段,因此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早期火灾扑救技术,适宜用于铁路隧道设备洞室早期火灾的快速扑救。但是,现有直接探火管灭火技术实际应用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直接探火管灭火装置一旦启动后,不论保护对象实际工况如何、火灾规模多大,内部灭火剂将全部喷射释放,无法根据不同的火灾规模进行自动分级灭火。这就会导致当设备洞室内的电气设备中某一独立分区起火或火势较小时,一次性喷射完所有灭火剂将造成大量灭火剂的浪费和无效使用,而且采用这种一次性喷射的方式,当灭火剂喷射完以后,灭火装置将失去效果,一旦火灾发生复燃或者其它保护分区再次着火,将造成不巨大损失。
(2)对于铁路隧道设备洞室而言,其电气设备内部一般分为多个独立的或局部相通的隔舱,起火部位既可能位于某个或多个密闭隔舱内,也可能位于暴露在电气设备外部的电缆上,这就导致现有直接探火管灭火装置的工程设计较困难。当采用单具现有直接探火管灭火装置时,必然导致灭火剂的大量冗余设计和浪费,会对保护设施造成二次损害,而且无法兼顾同一时间内有多个起火点的复杂火灾场景;当采用多具探火管式灭火装置时,或者针对每个独立隔舱采用一具探火管式灭火装置时,又会导致工程设计复杂、安装不便、成本较高,并且很难保证灭火效果;
(3)现有直接探火管灭火装置主要是采用二氧化碳和七氟丙烷灭火剂,这两种灭火剂均在灭火效能低等问题。其中,七氟丙烷主要用于全淹没灭火,极少用于局部灭火,其在全淹没灭火时的灭火设计浓度高达700g/m3,二氧化碳的灭火设计浓度则更大;
(4)超细干粉灭火剂的灭火效能远高于七氟丙烷、二氧化碳等灭火剂,且兼具全淹没和局部灭火性能,但由于其灭火后会有固体粉末残留物,实际应用中受到诸多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公开一种铁路隧道设备洞室多级响应式自动灭火装置,能够针对铁路隧道设备洞室实际火灾工况和不同火灾规模,自动定点探测和分级响应,喷射特定类型与数量的灭火剂,解决铁路隧道设备洞室火灾自动扑救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将两个灭火剂压力罐都设置在灭火管的一端,另一端灭火管可在铁路隧道设备洞室的电气设施内自由穿插,且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铁路隧道设备洞室多级响应式自动灭火装置,包括第一压力罐、第一瓶头阀、连接球阀、第一充气接口、第一压力传感器、虹吸管、第二压力罐、第二瓶头阀、第二充气接口、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虹吸管置于第一压力罐内与安装在第一压力罐罐口的第一瓶头阀连接,在第一瓶头阀上安装有连接球阀、第一充气接口、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罐罐口安装第二瓶头阀,在第二瓶头阀上安装有第二充气接口、第二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软管、超细干粉灭火剂、双头直通接头、普通接头、洁净型灭火剂、灭火管、末端堵头、单向阀、压力表、报警控制器,所述灭火管包括内管、外管,内管的直径小于外管的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未经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660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公共汽车客舱细水雾灭火装置
- 下一篇:一种呼吸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