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悬置横梁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63893.5 | 申请日: | 201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56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田德明;洪学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0K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刘路尧;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置 横梁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悬置横梁支座。
背景技术
悬置横梁支座是连接动力总成与车体或车架的中间结构,现有的悬置横梁支座装配结构如图1所示,悬置横梁支座本体1'的一端与车架左纵梁2'焊接固定,另一端与车架右纵梁3'焊接固定,所述悬置横梁支座1'上焊接有左悬置吊挂11'和右悬置吊挂12'。动力总成通过当所述左悬置吊挂11'和所述右悬置吊挂12'挂于所述横梁支座本体1'的下方,此时所有应力均集中在悬置吊挂与所述悬置横梁支座本体1'焊接的焊缝处,容易出现悬置吊挂焊缝开裂现象,导致所述悬置横梁支座本体1'损坏,而悬置横梁支座焊接在纵梁处,一旦悬置横梁支座出现开裂无法维修,需要大量专用工作设备进行更换,极为不方便。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改进悬置横梁支座的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置横梁支座,该悬置横梁支座的强度增强,维修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悬置横梁支座,包括悬置横梁本体,所述悬置横梁本体上固定有左悬置安装支架和右悬置安装支架,所述左悬置安装支架与动力总成的连接面和所述右悬置安装支架与动力总成的连接面均位于所述悬置横梁本体顶面的上方;所述悬置横梁本体与车架纵梁螺栓连接。
优选地,所述悬置横梁本体为空心的矩形横梁结构。
优选地,所述悬置横梁本体的顶面设有条形通孔,所述左悬置安装支架和所述右悬置安装支架均置于所述条形通孔中,且均与所述悬置横梁本体的底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左悬置安装支架和所述右悬置安装支架分别与所述悬置横梁本体的底面焊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左悬置安装支架和所述右悬置安装支架均为U形槽结构的支架,且所述左悬置安装支架和所述右悬置安装支架的槽口相对布置。
优选地,所述左悬置安装支架的侧壁和所述右悬置安装支架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动力总成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悬置横梁本体的顶面上设有至少一组预留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的悬置横梁支座,用于连接动力总成的左、右悬置支架的连接面均位于悬置横梁本体顶面的上方,将现有技术中悬置本体与动力总成吊挂连接的方式变为了托举的方式,优化了悬置横梁本体的受力,更利于提高悬置横梁本体的强度,避免悬置横梁本体受损;并且所述悬置横梁本体与车架纵梁螺栓连接,便于悬置横梁的拆卸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悬置横梁支座的装配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悬置横梁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悬置安装支架与悬置横梁支座底面连接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
1'-悬置横梁支座本体,2'-车架左纵梁,3'-车架右纵梁焊接;
11'-左悬置吊挂,12'-右悬置吊挂;
1-悬置横梁本体,2-左悬置安装支架,3-右悬置安装支架;
11-条形通孔;a-动力总成安装孔,b-预留安装孔;r-悬置安装支架与悬置横梁本体底面之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悬置横梁支座,包括悬置横梁本体1,所述悬置横梁本体1上固定有左悬置安装支架2和右悬置安装支架3,所述左悬置安装支架2与动力总成的连接面和所述右悬置安装支架3与动力总成的连接面均位于所述悬置横梁本体1顶面的上方,因此,动力总成由现有技术中在所述悬置横梁本体1上呈吊挂状态转换为了在所述悬置横梁本体1上的被托举状态,从而优化了所述悬置横梁本体1的受力,提高了悬置横梁支座的强度。
另外,所述悬置横梁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孔,用于与车架纵梁螺栓连接,螺栓连接拆卸方便,便于悬置横梁支座的维修;并且,当底盘变化变形时,可方便调整所述悬置横梁本体1的固定位置,可适应在不同车型中布置固定,通用化程度高。
优选地,所述悬置横梁本体1为空心的矩形横梁结构,结构简单,重量轻,强度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638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