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脊柱侧弯牵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55489.3 | 申请日: | 2015-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15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史晓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5/042 | 分类号: | A61F5/042 |
代理公司: | 西安利泽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22 | 代理人: | 贾晓玲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脊柱 牵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脊柱侧弯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先天性脊柱侧弯表现为生后后背不平,早期容易被发现,其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胚胎发育异常所致,与遗传关系尚不明确。其中柔软性先天性脊柱侧弯适用于牵引后石膏固定加以矫正,对于严重畸形患儿,石膏固定可一定程度上延缓畸形进展,拖延手术的时间。
脊柱侧弯畸形会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内脏的功能,重症患者会危及生命,因此支架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进行手术矫正。目前的手术方式主要以融合为主,即手术矫正后用脊柱器械固定。但是对于儿童脊柱侧弯患者,如行使脊柱固定融合术,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发育及成长,而且长期保持坐姿,会带来不适感,及医护人员定时手动上配重的工作量。目前的办法是可调节性的脊柱生长阀技术,随着患者脊柱的生长,定期对固定器械进行调整,达到不断矫正的目的。
现有的矫形装置的后期调整术创伤大,需全身麻醉,对患儿的体力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脊柱侧弯牵引装置,结构简单,可站立,可行走,方便学习,适当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为达成以上所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脊柱侧弯牵引装置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脊柱侧弯牵引装置,包括一轮椅型立体架,其特点在于:所述轮椅型立体架上端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通过牵引线相连接;头部牵引装置通过牵引线与第一齿轮相接;所述牵引线的另一端与第三齿轮连接,所述第三齿轮通过牵引线连接到第四齿轮并与手动摇杆相连,所述轮椅型立体架前端设有扶手架和拆卸座椅,所述扶手架与可收取的学习小桌相连接。
所述拆卸座椅与所述的轮椅型立体架通过插槽相连接,所述拆卸座椅前端通过第三转轴设有椅子腿,所述椅子腿上设有前轮,所述轮椅型立体架背部设有收纳盒,存放所述拆卸座椅,所述所述扶手架通过第一转轴与连接杆相连,所述连接杆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学习小桌相连,所述学习小桌上设有书托。
所述连接杆为可伸缩杆,通过调节连接杆的长度来调整桌面的高度,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扶手杆形成一定的角度,调整桌面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扶手杆连接处设有U型卡槽。
所述第三齿轮通过连接线与设有可自动上调配重的电子负重装置连接,根据时间的变化自动调整配重重量。
所述轮椅型立体架底部上通过三角结构固定有后轮,所述后轮设有脚刹。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患者可站立,可行走,减轻了长时间保持坐姿的不适感,设有学习桌,方便看书学习,同时自动上调配重的负重装置适当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的放大图。
其中:1-头部牵引装置;2-学习小桌;3-书托;4-连接杆;5-第一转轴;51-第二转轴;52-第三转轴;6-扶手架;7-拆卸座椅;8-支撑架;81-第一齿轮;82第二齿轮;83-第三齿轮;84-牵引线;85-第四齿轮;9-电子负重设备;10-后轮;11-连接线;12-手动摇杆;13-可收取的椅子腿;14-收纳盒;15-加强杆;16-前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脊柱侧弯牵引装置,包括一轮椅型立体架,所述轮椅型立体架上端设有支撑架8,所述支撑架8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齿轮81和齿轮82,所述齿轮81和所述齿轮82通过牵引线84相连接;头部牵引装置1通过牵引线81与齿轮81相接;所述牵引线84的另一端与齿轮83连接,所述齿轮83通过牵引线84连接到齿轮85并与手动摇杆12相连,所述轮椅型立体架前端设有扶手架6和拆卸座椅7,所述轮椅型立体架背部设有收纳盒14,当患者久坐不适时,可收取位于轮椅型立体架前端的座椅7,使座椅7收于所述的收纳盒14中,方便患者行走,同时可通过手动摇杆12调整头部牵引装置1,方便患者在坐姿和站立行走时确保一直处于矫正的状态,所述扶手架6与可收取的学习小桌2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554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