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拔罐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46771.5 | 申请日: | 2015-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985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张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仁杰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海建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拔罐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拔罐器。
背景技术
拔罐能够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 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在使用时将 点燃的酒精棉置入罐内使罐内的空气温度升高从而空气密度降低,接着迅速 将拔罐器的罐口扣到身体的穴位上,拔罐器内的温度降低后产生负压吸紧在 皮肤上。
现有技术中,拔罐器的使用方法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闪火法,即一手 持拔罐器,另一手用镊子夹棉球点燃后伸入罐体内加热后取出棉球,再将罐 体倒扣使其附着在皮肤上;另一种是投火法,即不将着火棉球取出,罐体内 空气耗尽后,着火棉球自行熄灭,这种拔罐方式,对于操作的要求很多,比 如,使用投火法时,为了避免火焰沿罐体内壁从罐口处冒出灼伤皮肤,必须 要求病人平卧,罐体从上往下垂直扣在皮肤上,限制了病人的体位,给治疗 带来不便,还有投火法对于医师的熟练度要求很高,操作不当及动作慢都容 易使着火棉球不能够熄灭,对皮肤造成灼伤。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拔罐器,使其能够灵活适应各种拔罐方向,给治疗 提供便利,降低对于医师熟练度的要求,避免皮肤灼伤,成为本领域技术人 员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拔罐器,以达到使其能够灵活适应各 种拔罐方向,给治疗提供便利,降低对于医师熟练度的要求,避免皮肤灼伤 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拔罐器,包括:
具有空腔的罐体;
设置在所述空腔开口处的镂空搁板以及可翻转地设置在所述镂空搁板上 的翻板;所述翻板远离所述镂空搁板的一端与所述空腔内壁之间具有供着火 棉球通过的缝隙,所述翻板用于在所述罐体处于开口平面与地面垂直位置至 开口向下与地面平行位置时,封盖所述镂空搁板。
优选的,所述镂空搁板朝向所述空腔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对称 的铰接环,所述翻板上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插入至少两个 所述铰接环中以可翻转地设置在所述镂空搁板上。
优选的,所述罐体开口向上时,所述翻板向远离所述镂空搁板的方向翻 转,最终其与所述镂空搁板之间的夹角α满足α<90°。
优选的,所述翻板为L形,包括短板以及长板,所述连接杆设置在所述 短板与所述长板的连接处,所述镂空搁板上设置有限位件,所述罐体开口向 上时,所述短板与所述限位件配合使所述长板与所述镂空搁板之间的夹角α 满足α<90°。
优选的,所述长板与所述镂空搁板之间的夹角α为60°。
优选的,所述镂空搁板以及所述翻板均由金属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镂空搁板与所述罐体的开口平行且距所述罐体的开口 20mm~30mm。
优选的,所述罐体的开口处设置有喇叭状的外延部。
优选的,所述罐体由透明耐火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空腔内靠近所述罐体底部的位置上设置有垫板。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拔罐器,包括罐体、镂空 搁板以及翻板,其中,罐体具有空腔;镂空搁板设置在空腔开口处,翻板可 翻转地设置在镂空搁板上;罐体开口向上时,翻板向远离镂空搁板的方向翻 转,最终其与镂空搁板之间的夹角α满足α<90°且其远离镂空搁板的一端 与空腔内壁之间具有供着火棉球通过的缝隙,罐体在处于开口平面与地面垂 直位置至开口向下与地面平行位置时,翻板封盖镂空搁板;使用过程中,手 持罐体,使其开口向上,翻板受重力作用下垂,将着火棉球投入罐体中,着 火棉球从翻板与空腔内壁之间的缝隙中进入罐体底部,随后转动罐体,翻板 也随之在重力作用下向镂空搁板方向转动,直到罐体开口平面与地面成90° 时,翻板完全封盖镂空搁板,将镂空搁板与着火棉球隔离,最后将罐体扣在 病人皮肤上,这样,在罐体处于开口平面与地面垂直位置至开口向下与地面 平行位置之间时,翻板均能够对着火棉球进行封挡,避免其灼伤病人皮肤, 可以根据病人情况采用横拔、竖拔等多种拔罐方向,提高了拔罐的灵活性, 给治疗带来了便利,同时降低了对于医师熟练度的要求,即使医师操作不够 熟练,由于翻板的存在,着火棉球不熄灭也可以保证拔罐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仁杰,未经张仁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467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