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备胎布置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40849.2 | 申请日: | 2015-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566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 发明(设计)人: | 熊成林;王孝来;刘有建;汪俭;严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43/06 | 分类号: | B62D43/06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梁美珠;金凯 |
| 地址: | 23005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驾驶 客车 备胎 布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备胎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客车通常将备胎布置于行李舱内或是布置于客车底架前段下方。然而,对于低驾驶区客车而言,由于其较低的驾驶区设定,因此,低驾驶区客车法将备胎布置于底架前段下方。目前市场上的低驾驶区客车都将备胎布置于行李舱内,但是这种方式占用了较大的行李舱空间,导致行李舱容积变小。特别是燃气版本的低驾驶区客车,该客车的很大一部分行李舱用于布置燃气瓶,如果再布置备胎,这就会导致行李舱空间的进一步减小,与低驾驶区客车大容量的设计初衷相背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备胎布置结构,该备胎布置结构利用低驾驶区客车较高车身的特点将备胎布置在客车前桥或后桥上方的小舱内,不占用行李舱空间,且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备胎布置结构,包括布置在客车前桥或后桥上方的小舱、与小舱前端转动配合的舱门、与小舱左右两侧内壁转动配合的若干滚轴、设置在舱门内侧壁上的备胎前卡托以及设置在小舱后侧内壁上且与备胎前卡托相适应的备胎后卡托。
所述小舱包括前端开口的舱门主体以及嵌入设置在舱门主体内部的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左右两端的下部分别设有滚轴安装孔。
所述备胎前卡托和备胎后卡托的结构相同,均包括U型槽以及设置在U型槽内的且与备胎弧度相适应的弧形支撑板。
所述舱门上设有舱门锁。
所述滚轴的两端分别贯穿安装在支撑框架左、右两端的滚轴安装孔中,且滚轴的端部设有限位销。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备胎布置在客车前桥或后桥上方的小舱内,能够使备胎的布置不占用低驾驶区客车行李舱的空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小舱的底部设置若干根滚轴,能够使备胎在取放时能够借助滚轴的滚动轻松的进出小舱;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舱门内侧壁上设置备胎前卡托,在小舱后侧内壁上设置与备胎前卡托相适应的备胎后卡托,能够在将备胎放置在该小舱中,关闭舱门后,将备胎牢牢地卡在备胎前卡托与备胎后卡托之间,保证备胎固定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舱门上设置舱门锁,能够在将备胎放置在小舱中后,将舱门锁住,安全防盗。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低驾驶区客车,在布置备胎时不会占用客车行李舱,具有操作方便、实用安全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好备胎后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未装备胎时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备胎前卡托和备胎后卡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装好备胎后的左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在整车上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
1、小舱,11、左纵梁,12、右纵梁,13、后纵梁,14、支撑纵梁,2、舱门,3、滚轴,4、备胎前卡托,5、备胎后卡托,51、U型槽,52、弧形支撑板,6、客车前桥或后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6所示的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备胎布置结构,包括布置在客车前桥或后桥6上方的小舱1、与小舱1前端转动配合的舱门2、与小舱1左右两侧内壁转动配合的若干滚轴3、设置在舱门2内侧壁上的备胎前卡托4以及设置在小舱1后侧内壁上且与备胎前卡托4相适应的备胎后卡托5。所述舱门2设置在小舱1的外侧,且舱门2的上端与小舱1前端开口处的上端转动配合。所述舱门2上设有舱门锁。
所述小舱1包括前端开口的舱门主体以及嵌入设置在舱门主体内部的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上层支撑架、下层支撑架以及垂直连接在上层支撑架与下层支撑架之间的支撑纵梁14;所述上层支撑架和下层支撑架结构相同,均包括左纵梁11、后纵梁13和右纵梁12。所述滚轴的两端分别与下层支撑架的左纵梁、右纵梁转动配合,即所述下层支撑架的左纵梁和右纵梁上分别设有滚轴安装孔。具体地说,所述滚轴3的两端分别贯穿安装在下层支撑架左、右纵梁的滚轴安装孔中,且滚轴3的端部设有限位销。所述限位销,用于防止滚轴从滚轴安装孔中脱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408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行走装置
- 下一篇:汽车侧门槛部的导流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