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气化铁道用单相永磁断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38279.3 | 申请日: | 2015-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467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涛;翟铁久;仉伟民;田立敏;王春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川铁博锐电气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38 | 分类号: | H01H3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煦润律师事务所 11522 | 代理人: | 苏庆 |
地址: | 1022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气化 铁道 单相 永磁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化铁道用单相永磁断路器,属于断路器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电气化铁道用断路器多为传统弹簧操动机构,因其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在长期频繁操作情况下,故障源多,故障率高,使用寿命较低,维护工作量大。如CN102097225A公开的永磁机构断路器,其采用的零部件较多,例如其采用套接在花键轴上的辅助开关拐臂、三相输出拐臂实现联动功能,而其辅助开关拐臂通过连接块、调节头与永磁机构连接,其辅助开关拐臂通过连板与辅助开关连接;同时其分闸弹簧连接在大拐臂上,使弹簧的能量释放方向与永磁机构的运动方向并不在同一直线上,分闸弹簧连接在大拐臂的中部,使蓄能弹簧的收缩量有限,所以分闸速度慢,而且对弹簧的硬度要求较高。
近年来出现的单相永磁机构断路器因其零部件少,动作可靠,故障率极低,长寿命而得到使用现场认可。但目前单相永磁机构断路器均为双稳态结构,其双稳态结构决定了断路器电动分闸时速度是由慢变快,导致刚分速度欠缺,致使断路器开断性能下降,影响其电气使用寿命,而采取手动分闸时,外加力矩较大,分闸速度较低同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分闸速度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一种电气化铁道用单相永磁断路器,达到分闸速度快,手动分闸力矩小,手动分闸速度与电动一致,结构更简单,动作更可靠,使用寿命更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具体实现:
电气化铁道用单相永磁断路器,包括导电回路本体、机构箱体、传动组件、永磁机构和分闸弹簧,导电回路本体安装在机构箱体上,传动组件、永磁机构和分闸弹簧安装在机构箱体内,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联动板和连杆,所述联动板安装在花键轴上,所述永磁机构与所述联动板上远离花键轴的第一连接端铰接,所述连杆与所述联动板上远离花键轴的第二连接端铰接。
所述联动板呈三角形。
所述分闸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联动板铰接或者与安装在花键轴上的摇臂铰接,另一端连接在机构箱体上。
所述分闸弹簧与所述永磁机构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分闸弹簧铰接在所述联动板的第一连接端。
进一步的,还包括手动分闸装置,所述手动分闸装置与所述联动板上远离花键轴的第三连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手动分闸装置为凸轮机构或摇臂机构。
优选的,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拐臂、绝缘拉杆,所述拐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绝缘拉杆和所述连杆铰接,所述绝缘拉杆与导电回路本体连接。
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超程部件,所述超程部件与所述拐臂铰接,并且超程部件的触头弹簧套接在所述绝缘拉杆外部。
所述机构箱体呈L形,并且机构箱体的顶部通过连接件与导电回路本体的侧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气化铁道用单相永磁断路器,与现有技术相比,结构简单,体积小,减少传动环节,减少零件数量,提高机构的可靠性和机械寿命,同时采取的单稳态永磁结构,达到了提高分闸速度及刚分速度的效果,手动分闸只需很小力矩即可,进一步提高了断路器电气使用寿命,满足了现场频繁操作的要求。导电回路本体、永磁机构及传动组件均固定在同一机构箱体上,使断路器整体性更强,产品参数的一致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单稳态永磁机构及传动组件,简化了传动结构,提高分闸速度,及减小手动分闸力矩,提高了产品的机械寿命和电气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气化铁道用单相永磁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导电回路本体;
2、机构箱体;
3、绝缘拉杆;
4、拐臂;
5、连杆;
6、手动分闸装置;
7、联动板;
8、花键轴;
9、分闸弹簧;
10、永磁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川铁博锐电气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川铁博锐电气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382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