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硬材料合成模具及其型腔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35926.5 | 申请日: | 2015-09-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73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 发明(设计)人: | 韩倩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耐克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3/06 | 分类号: | B01J3/06 |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韩天宝 |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合成 模具 及其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硬材料合成模具及其型腔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超硬材料如金刚石、立方氮化硼、聚晶金刚石等合成刀片在机床切削加工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这种超硬材料合成刀片的生产都是通过合成组件的烧结加工而成。
公告号为CN20266679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超硬材料合成腔体新式组装结构,包括套设在毛坯外围的碳管和套设在碳管外的保温套,碳管的两端设有导电碳片,导电碳片上设有用于压紧导电碳片的钢圈,这种合成腔体组装结构在使用时,为了便于将超硬碳棒坯体从碳管的一端插装进碳管内,超硬碳棒坯体的直径往往小于碳管内孔的直径,这样组装完成后用于导电加热的碳管和超硬碳棒坯体之间存在间隙,然而间隙处残存的气体在高温高压过程中容易与坯体的原料发生反应,容易造成“放炮”现象,另外,组件轻微的移动都有可能导致坯体边和棱角处的应力集中部位与导电加热套的碰撞而导致坯体边缘的剥落,产生产品形变增大,废品率高,因此,导电加热套与坯体之间间隙的存在对于生产那些要求形变较小的聚晶片是十分不利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硬材料合成模具,用以解决现有的合成组件加工废品率高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适用于该合成模具的型腔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超硬材料合成模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硬材料合成模具,包括保温套,所述保温套内设有型腔组件,所述型腔组件包括用于围设在超硬材料坯体外周的导电加热套,所述导电加热套由两个以上绕保温套内孔轴线周向分布的导电块吻合拼接而成,所述导电块围成用于吻合容纳超硬材料坯体的空间。
组成导电加热套的各个导电块形状相同。
所述导电加热套的内孔为棱柱型,所述导电块的数量等于棱柱型内孔的棱边的数量,且每相邻两个导电块的对接面均过棱柱型内孔的对应棱边。
所述保温套与导电加热套之间设有用于防止导电块散开的保持套。
所述保持套由白云石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型腔组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型腔组件,包括用于围设在超硬材料坯体外周的导电加热套,所述导电加热套由两个以上绕保温套内孔轴线周向分布的导电块吻合拼接而成,所述导电块围成用于吻合容纳超硬材料坯体的空间。
组成导电加热套的各个导电块形状相同。
所述导电加热套的内孔为棱柱型,所述导电块的数量等于棱柱型内孔的棱边的数量,且每相邻两个导电块的对接面均过棱柱型内孔的对应棱边。
所述型腔组件还包括设于保温套和导电加热套之间的用于防止导电块散开的保持套。
所述保持套由白云石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超硬材料合成模具的导电加热套由两个以上绕保温套内孔轴线周向均布的导电块对接而成,由于导电块加工方便,能够达到很高的加工精度,可以使得导电块的对接面之间几乎不存在缝隙,同时,导电块径向对合形成容纳超硬材料坯体的空间,在组装时直接将导电块面向坯体的外周对合夹紧坯体,多个导电块围成的空间能够与坯体的外周面紧密贴合,消除了间隙的存在,避免了导电加热套与坯体之间存在间隙而致使在合成过程中出现“放炮”现象,另一方面,在加工过程完成后也能够方便的拆装,将加工完成的工件从导电加热套中取出。
进一步地,组成导电加热套的各个导电块形状相同,可批量生产,在一个导电块损坏或平面损伤时,能够直接更换相同的导电块即可,无需再针对需更换的导电块的具体形状专门进行制造、更换,降低了使用成本。
进一步地,当导电加热套的内孔为棱柱型时,导电块的数量等于棱边的数量,且每相邻两个导电块的对接面均过棱柱型内孔的对应棱边,即在使用时,每个导电块的内侧面均与棱柱型坯体的一个棱面贴合,这样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合成组件有轻微移动时,坯体的棱对应于导电块的对接面处,最大化的降低了因导电块和坯体的碰撞而对坯体造成损伤。
进一步地,保温套与导电加热套之间设有用于防止导电块散开的保持套,保证了各个导电块对接的稳定性,同时,保持套又增加了传递压力的稳定性,减小了应力变形,最终达到提高产品稳定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超硬材料合成模具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保温套的俯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三棱柱型内腔的导电加热套的俯视图;
图4为现有技术的棱柱型内腔的导电加热套的俯视图;
图5为现有技术的圆柱型内腔的导电加热套的俯视图;
图6为现有技术的四棱柱型内腔的导电加热套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耐克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耐克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359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