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缆负荷循环系统的电缆温度测量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29027.4 | 申请日: | 2015-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244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 发明(设计)人: | 傅明利;田野;卓然;侯帅;惠宝军;李昭红;阳林;郝艳捧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K7/04 | 分类号: | G01K7/04;G01K1/14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何传锋 |
| 地址: | 51008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负荷 循环系统 温度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负荷循环系统的电缆温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直流电缆负荷循环试验时,模拟回路电缆温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是用电钻对电缆打孔,打深到钻头接触被测电缆某结构层为止,将针形热电偶插入小孔中实现对各结构层的测温。此方法的缺点是热电偶不能保证精确地插入到被测电缆结构层的表面,很容易造成测量数据不准确。另外电缆经过钻孔很容易造成挤压变形,影响测温效果。负荷循环系统需要十分精确地控制模拟电缆各层的温度,但现有的测量方法精准度较低,无法满足试验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缆负荷循环系统的电缆温度测量装置,能准确测量电缆各结构层的温度,提高测量的精准度。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缆负荷循环系统的电缆温度测量装置,包括:从外到内依次由电缆护套层、绝缘屏蔽层、XLPE绝缘层、导体屏蔽层和导体线芯组成的待测电缆,所述待测电缆的一侧面设置有切割区域;
所述切割区域由所述待测电缆的侧面切割处切入,依次切入所述电缆护套层、绝缘屏蔽层、XLPE绝缘层、导体屏蔽层,到达所述导体线芯的外侧面;
在所述导体线芯与所述导体屏蔽层之间敷设有第一热电偶;所述第一热电偶的第一引线从所述侧面切割处引出;
在所述导体屏蔽层与所述XLPE绝缘层之间敷设有第二热电偶;所述第二热电偶的第二引线从所述侧面切割处引出;
在所述XLPE绝缘层与所述绝缘屏蔽层之间敷设有第三热电偶;所述第三热电偶的第三引线从所述侧面切割处引出;
在所述绝缘屏蔽层与所述电缆护套层之间敷设有第四热电偶;所述第四热电偶的第四引线从所述侧面切割处引出。
进一步的,所述侧面切割处的切割面涂覆有导热硅胶;
且所述导体线芯与所述导体屏蔽层之间的内表面、所述导体屏蔽层与所述XLPE绝缘层之间的内表面、所述XLPE绝缘层与所述绝缘屏蔽层之间的内表面和所述绝缘屏蔽层与所述电缆护套层之间的内表面均涂覆有导热硅胶。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硅胶的厚度在为0.1毫米至0.5毫米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热电偶的头部涂覆有导热硅脂,且通过第一绝缘带固定在所述导体线芯与所述导体屏蔽层之间;
所述第二热电偶的头部涂覆有导热硅脂,且通过第二绝缘带固定在所述导体屏蔽层与所述XLPE绝缘层之间;
所述第三热电偶的头部涂覆有导热硅脂,且通过第三绝缘带固定在所述XLPE绝缘层与所述绝缘屏蔽层之间;
所述第四热电偶的头部涂覆有导热硅脂,且通过第四绝缘带固定在所述绝缘屏蔽层与所述电缆护套层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热电偶、第二热电偶、第三热电偶和第四热电偶均为贴片式热电偶。
进一步的,所述电缆温度测量装置还包括:温度测量仪;
所述温度测量仪分别与从所述侧面切割处引出的所述第一引线、第二引线、第三引线和第四引线连接。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缆负荷循环系统的电缆温度测量装置,通过在各结构层之间敷设热电偶,各个热电偶分别从侧面切割处引出引线,温度测量仪能直接测量各结构层之间的温度,相比于现有采用针型热电偶打孔插入电缆来测量温度,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测量位置不准确、易变形的问题,避免了径向传热的误差,能实现准确、同步、有效地测量电缆各结构层外表面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缆负荷循环系统的电缆温度测量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缆负荷循环系统的电缆温度测量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贴片式热电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290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