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全气囊折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27096.1 | 申请日: | 2015-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990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季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45/12 | 分类号: | B65H4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城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4 | 代理人: | 刘伍堂 |
地址: | 20131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气囊 折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被动安全装置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安全气囊折叠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各个整车厂都开始有了模块轻量化、小体积化的发展方向,以此来满足终端客户的要求。对于驾驶员侧安全气囊而言,这样的趋势就更加的明显。作为外观件同时又是功能件,对驾驶员侧安全气囊的体积要求越来越高。
近几年来,客户给安全气囊气袋折叠的空间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少了40%;而与此同时,随着气袋的不断降本,气袋体积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折叠方式来满足这样的折叠要求:需要用比较少的成本,折叠出尽可能小的安全气囊模块。
为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安全气囊折叠得更小、更紧凑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安全气囊折叠得更小、更紧凑的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安全气囊折叠装置,包括折叠工位、成型工位和水平移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折叠工位包括上折叠机构和下折叠机构,成型工位包括上成型机构和下成型机构,折叠工位与成型工位之间采用水平移载机构连接,水平移载机构的一端延伸至上折叠机构与下折叠机构之间,水平移载机构的另一端延伸至上成型机构与下成型机构之间。
所述的上折叠机构包括夹紧组件、上顶气缸、上套筒、折叠顶出气缸和连接板一,连接板一上设有夹紧组件和折叠顶出气缸,上套筒位于连接板一的上方,上套筒的端部与上顶气缸的轴连接。
所述的夹紧组件包括夹紧机构、夹紧气缸,夹紧气缸固定在连接板一上,夹紧气缸的轴与夹紧机构连接。
所述的下折叠机构包括下顶块、下顶气缸一、下顶气缸二和连接板二,下顶气缸一的轴穿过连接板二后,与下顶块连接,下顶气缸二的轴与连接板二连接。
所述的水平移载机构包括导轨、水平气缸和移栽组件,导轨的一端延伸至上折叠机构与下折叠机构之间,导轨的另一端延伸至上成型机构与下成型机构之间,两根导轨的中间固定有水平气缸,水平气缸的轴与移栽组件连接。
所述的移栽组件包括移栽型腔、前后气缸、支架和连接块,支架的底部设在导轨内,支架与水平气缸的轴连接,支架上设有前后气缸,前后气缸的轴与移栽型腔之间采用连接块连接。
所述的上成型机构包括上成型压头和上成型气缸,上成型气缸的轴与上成型压头连接。
所述的下成型机构包括下成型缸和锁紧机构,下成型缸的两端各设有一个锁紧机构,下成型缸的形状与气袋挤压后形成的形状匹配。
所述的上折叠机构、所述的下折叠机构、所述的水平移载机构、所述的上成型机构、所述的下成型机构采用螺栓固定在机架上,机架由方管焊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设计了安全气囊折叠装置的结构,上折叠机构与下折叠机构形成折叠工位,安全气囊在上折叠机构与下折叠机构的配合作用下完成折叠后,通过水平移载机构输送至成型工位,在上成型机构与下成型机构的配合作用下将气袋约束在机构中,折叠成型后的安全气囊不仅变得更小、更紧凑,也满足性能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折叠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折叠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水平移载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水平移载机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成型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成型机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安全气囊折叠装置,包括折叠工位、成型工位和水平移载机构。折叠工位包括上折叠机构2和下折叠机构3,成型工位包括上成型机构5和下成型机构6,折叠工位与成型工位之间采用水平移载机构4连接,水平移载机构4的一端延伸至上折叠机构2与下折叠机构3之间,水平移载机构4的另一端延伸至上成型机构5与下成型机构6之间。
上折叠机构2、下折叠机构3、水平移载机构4、上成型机构5、下成型机构6采用螺栓固定在机架1上,机架1由方管焊接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270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