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消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26511.1 | 申请日: | 2015-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72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马果;杨迪新;莫建伟;罗静;卢宁;李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545007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声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汽车消声器。
背景技术
排气尾管噪声通常包括发动机燃烧引起的噪声、气流与管壁摩擦产生的噪声两部分来源。在发动机低转速的时候,发动机燃烧引起的噪声是尾管噪声中主要的来源;在发动机高转速的时候,尾管噪声则主要来源于气流与管壁的摩擦噪声。对排气系统来说,降低噪声与减少发动机功率损失二者相对矛盾,消声器的设计应该平衡这一矛盾问题。
消声效果良好的消声器往往设计复杂,复杂的内部结构会使消声器内部的气流不通畅,这样就会增加排气系统的背压,从而增加发动机的功率损失;如果消声器结构简单,则虽然气流通畅、气体阻力小、发动机功率损失较小,但消声效果也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降噪效果的同时兼顾减小功率损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消声器,以实现提高降噪效果的同时兼顾减小功率损失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消声器,包括壳体、进气管、出气管、内插管和自控阀,其中,所述壳体一端设置有进气口,另一端设置有出气口,其内部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消声室和第二消声室,所述进气管连通所述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消声室,所述出气管连通所述出气口和所述第二消声室,所述内插管连通所述第一消声室和所述第二消声室;所述自控阀包括阀座、阀盖和扭簧,所述阀座固定在所述内插管位于所述第二消声室的一端,所述阀盖铰接在所述阀座上,所述扭簧固定在所述阀座和阀盖之间,并将所述阀盖向靠近所述阀座的方向移动。
优选地,上述汽车消声器中,所述自控阀还包括防颤块,所述防颤块位于所述阀盖靠近所述第二消声室的端面上。
优选地,上述汽车消声器中,所述阀盖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扭簧的自由端与所述阀盖平行相抵,所述扭簧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阀座和所述定位槽。
优选地,上述汽车消声器中,所述扭簧为高温扭簧。
优选地,上述汽车消声器中,所述阀座和阀盖相配合的端面为喇叭口形。
优选地,上述汽车消声器中,所述阀座上与所述阀盖相连接处设有减振元件。
优选地,上述汽车消声器中,所述减振元件沿周圈分布。
优选地,上述汽车消声器中,所述减振元件为钢丝垫圈。
优选地,上述汽车消声器中,所述第一消声室由所述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隔板围成;所述第二消声室由所述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二隔板围成,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上均设置有过流孔。
优选地,上述汽车消声器中,所述进气管、所述内插管和所述出气管由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支撑。
从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看出,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汽车消声器,在低转速下,自控阀处于关闭状态,排气气体需依次通过第一消声室和第二消声室,增加了汽车消声器的扩张比,达到增加消声量的目的,此时排气气流较小,尽管气体通过第一消声室和第二消声室,也不会有高的背压。在中高转速下,气体流量骤增,气体无法及时通过第一消声室,导致第一消声室压力增加,进而冲击自控阀,导致自控阀随气体流量大小而开启相应大小角度,此时大部分气流均通过自控阀排出,而无需通过第二消声室。因此大大减小汽车消声器的扩张比,降低排气阻力,而降低背压,从而不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消声器在降噪效果的同时兼顾减小功率损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汽车消声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自控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自控阀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3中:
1为壳体、2为进气管、3为第一消声室、4为第二消声室、5为出气管、6为自控阀、7为内插管;61为阀座、62为阀盖、63为转轴、64为扭簧、65为防颤块、66为减振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265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