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整流型滤波式长效待机的无线门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23410.9 | 申请日: | 2015-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10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雷明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颉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3/08 | 分类号: | G08B1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整流 滤波 长效 待机 无线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门磁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整流型滤波式长效待机的无线门磁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的无线门磁采用的12V供电,由于门磁使用在门窗上,要求体积小巧方便安装,结构上无法容纳下大容量的供电电池,电池本身就决定了使用寿命不会太长。一般的无线门磁都是连续发码,发码时会产生较长时间的发射电流,增加了电池的损耗,从而使电池的使用寿命缩短,给使用者带来频繁更换电池的麻烦,不利于市场推广。在无线门磁装置上也有采用模式选择电路通过选择发送控制信号的时间来减小发送控制信号所需消耗的电量,但是,目前还没有能比较合理且有效的控制模式选择电路进行选择的控制方式,因此,对无线门磁装置的节电效果不是很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采用目前使用的无线门磁的电源使用寿命短,需要频繁更换电池,从而给用户带来极大地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成本低廉,还能节约用电,从而可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整流型滤波式长效待机的无线门磁系统。
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整流型滤波式长效待机的无线门磁系统,包括电源,与电源相连接的磁开关,与磁开关相连接的控制电路,以及均与该控制电路相连接的模式选择电路以及报警警示装置;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整流电路,滤波电路,控制芯片IC,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RES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RES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5,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THR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1后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3,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2,一端经二极管D1后与控制芯片IC的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9,正极与控制芯片IC的VOS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容C1,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7,一端经二极管D2后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二极管D3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0,一端与电阻R9和二极管D1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8,以及正极与电阻R10和二极管D3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容C2;所述控制芯片IC的CONT管脚与DIS管脚均与电阻R1与电阻R3的连接点相连接,而其GND管脚则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与电阻R1以及电阻R2的连接点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磁开关相连接,所述电阻R10与二极管D2的连接点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模式选择电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2的基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3的发射极与电阻R8、二极管D3以及电容C2的连接点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报警警示装置相连接;
所述滤波电路由三极管VT4,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顺次经二极管D4、电阻R11、电阻R12和电感L后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13,正极与电阻R11和电阻R12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3,正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电阻R13和二极管D4的连接点相连接的电容C4,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5组成;所述电阻R11与二极管D4的连接点还与控制芯片IC的CONT管脚相连接,而所述电容C4与电阻R13的连接点则与二极管D2和电阻R10的连接点相连接;
所述整流电路由三极管VT5,场效应管Q,一端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稳压二极管D5后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4,一端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顺次经稳压二极管D7和电阻R16后与场效应管Q的源极相连接的电阻R15,正极经稳压二极管D6后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7,以及正极与电阻R14和稳压二极管D5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5的基极和稳压二极管D5的连接点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组成;所述三极管VT5的发射极还与场效应管Q的漏极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的基极还与电阻R15和稳压二极管D7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7的正极还与电阻R16和稳压二极管D7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电阻R14和稳压二极管D5的连接点还与电阻R2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且所述极性电容C7的正极还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颉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颉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234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性α-非天然氨基酸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报警指示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