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19642.7 | 申请日: | 2015-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15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氧化 污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工程领域的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接触氧化法是一种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特点的一种新的废水生化处理法。这种方法的主要设备是生物接触氧化滤池。在不透气的曝气池中装有焦炭、砾石、塑料蜂窝等填料,填料被水浸没,用鼓风机在填料底部曝气充氧,这种方式称谓鼓风曝气装置;空气能自下而上,夹带待处理的废水,自由通过滤料部分到达地面,空气逸走后,废水则在滤料间格自上向下返回池底。活性污泥附在填料表面,不随水流动,因生物膜直接受到上升气流的强烈搅动,不断更新,从而提高了净化效果。因此接触氧化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容积负荷高,耐冲击负荷能力强;二、具有膜法的优点,剩余污泥量少;三、具有活性污泥法的优点,辅以机械设备供氧,生物活性高,泥龄短;四、能分解其它生物处理难分解的物质;五、容易管理,消除污泥上浮和膨胀等弊端。总之,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处理时间短、体积小、净化效果好、出水水质好而稳定、污泥不需回流也不膨胀、耗电小等优点。其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沉淀后回流至厌氧区与原水进行混合,沉淀出水经过过滤消毒后作为中水使用,在沉淀处理过程中需要向沉淀池中加入絮凝剂碱式氯化铝,但是根据研究,沉淀池中投加的碱式氯化铝对污泥活性会一定不利影响。此外现有技术中生化池与相应的污水处理设备设置在同一高程,生化池和污水处理设备均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因此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沉淀效果好,处理时间短,可以有效保持污泥活性,提高出水水质,降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产量,并且可以显著减少占地面积的污水处理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沉淀效果好,处理时间短,可以有效保持污泥活性,提高出水水质,降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产量,并且可以显著减少占地面积的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生化池和污水处理设备,所述生化池由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中水池和过滤池依次连接而成,所述沉淀池分为第一级沉淀池和第二级沉淀池,其中一级沉淀池与好氧池连通,二级沉淀池与中水池连通,所述一级沉淀池与厌氧池之间通过污泥回流管路连通。
所述污水处理设备设置在生化池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两级沉淀池的结构,实现第一级处理中不加絮凝剂,使沉淀出的污泥保持很好的活性,并通过污泥回流管回流至厌氧池中循环使用。让第二级沉淀处理时污水中仍然含有一定量的污泥,这些污泥在第二级沉淀过程中成为载体可以加快沉淀过程。本申请相比于现有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本申请产生的污泥量是常规工艺的1/3,出水水质更加良好,甚至可以超越过滤池,节省能耗,长期运行对活性污泥的性质不会有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调节池1、厌氧池2、缺氧池3、好氧池4、第一级沉淀池5、第二级沉淀池6、中水池7、过滤池8、污泥回流管路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接触氧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生化池和污水处理设备,所述生化池由调节池1、厌氧池2、缺氧池3、好氧池4、沉淀池、中水池7和过滤池8依次连接而成,所述沉淀池分为第一级沉淀池5和第二级沉淀池6,其中一级沉淀池与好氧池4连通,二级沉淀池与中水池7连通,一级沉淀池与厌氧池2之间通过污泥回流管路连通。将沉淀池分为第一级沉淀池5和第二级沉淀池6,这样就可以对污水进行分级沉淀处理。分级沉淀处理可以实现第一级处理中不加絮凝剂,使沉淀出的污泥保持很好的活性,并通过污泥回流管路9回流至厌氧池2中循环使用。此外在第一级沉淀池5只沉淀出一部分污泥,让第二级沉淀处理时污水中仍然含有一定量的污泥,这些污泥在第二级沉淀过程中成为载体可以加快沉淀过程。并且在第二级沉淀过程中可以采用絮凝剂按给水设计规范的高值取沉淀负荷值,由于沉淀负荷越值大,系统所占用的面积越少从而达到节省整个污水及中水回用用水占地的目的。并且加了絮凝剂的污泥可以直接排出而不是流回系统,这样就避免了絮凝剂影响系统中污泥的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196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