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钥匙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05751.3 | 申请日: | 2015-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410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 发明(设计)人: | 王佳;周奇文;徐韶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B19/00 | 分类号: | E05B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钥匙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钥匙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钥匙承载着开关汽车等多种功能。现有汽车钥匙的按键与外壳通过二次注塑形成一个整体,按键上的各功能键在使用时容易彼此影响,操作手感较为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按键上的各功能键使用时不易彼此影响,操作手感好的汽车钥匙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钥匙结构包括上盖、按键总成、上壳、传递壳、线路板、下壳、后盖、钥匙和钥匙按钮,其中,所述上盖、按键总成、上壳、传递壳、线路板、下壳和后盖由上至下顺次排布,所述按键总成包括顺次排列的钥匙键、闭锁键、尾门开启键和开锁键,所述钥匙键、闭锁键、尾门开启键和开锁键彼此独立;所述钥匙按钮自所述钥匙键和所述上壳中穿过,并与所述钥匙上的定位孔相配合以将所述钥匙定位在所述下壳上;所述钥匙键、闭锁键、尾门开启键和开锁键的边缘均设置有凸台,所述上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台相配合的配合面,所述凸台和所述配合面相配合以将所述按键总成限位在所述上盖中。
优选地,还包括三个间隔条,所述钥匙键和闭锁键、所述闭锁键和尾门开启键、所述尾门开启键和开锁键之间均设置有用于所述间隔条插入的间隔条孔,所述间隔条孔的内壁上设置有朝向远离所述上盖的方向延伸的凸起,所述间隔条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凸起相配合的定位孔。
优选地,所述上盖上还设置有卡合部,所述上壳上设置有与所述卡合部相配合的配合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钥匙结构通过由多个独立功能键组成的按键总成的设置,使得汽车钥匙结构的按键在使用时不易彼此影响,操作手感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钥匙结构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钥匙结构的按键总成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汽车钥匙结构实施例的剖示图;
图4为图3的局部细节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汽车钥匙结构的间隔条和间隔条孔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示如下:
上盖-1,配合面-11,卡合部-12,按键总成-2,钥匙键-21,闭锁键-22,尾门开启键-23,开锁键-24,凸台-25,间隔条孔-26,凸起-261,上壳-3,配合部-31,传递壳-4,线路板-5,下壳-6,后盖-7,钥匙-8,定位孔-81,钥匙按钮-9,间隔条-10,定位孔-10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钥匙结构,包括上盖1、按键总成2、上壳3、传递壳4、线路板5、下壳6、后盖7、钥匙8和钥匙按钮9,其中,所述上盖1、按键总成2、上壳3、传递壳4、线路板5、下壳6和后盖7由上至下顺次排布,所述按键总成2包括顺次排列的钥匙键21、闭锁键22、尾门开启键23和开锁键24,所述钥匙键21、闭锁键22、尾门开启键23和开锁键24彼此独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当按压按键总成2上的各功能键,即按压闭锁键22、尾门开启键23和开锁键24时,传递壳4将挤压线路板5,从而发出各功能键相对应的功能信号;
所述钥匙按钮9自所述钥匙键21和所述上壳3中穿过,并与所述钥匙8上的定位孔81相配合以将所述钥匙8定位在所述下壳6上,当按压钥匙按钮9时,钥匙8弹出;
所述钥匙键21、闭锁键22、尾门开启键23和开锁键24的边缘均设置有凸台25,所述上盖1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台25相配合的配合面11,所述凸台25和所述配合面11相配合以将所述按键总成2限位在所述上盖1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钥匙结构通过由多个独立功能键组成的按键总成2的设置,使得汽车钥匙结构的按键在使用时不易彼此影响,操作手感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057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