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织机用后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04513.0 | 申请日: | 2015-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189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邢桂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铠硕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49/22 | 分类号: | D03D49/22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陈海滨 |
地址: | 266425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织机 后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织机用后梁结构。
背景技术
织机织造过程中,由于开口、打纬等运动的作用,会引起经纱张力的变化,使其产生波动,从而使活动后梁的位置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活动后梁位置的变化又改变了经纱在织机上的路径,从而导致经纱张力相应的变化。
现有的织机后梁部分大都采用双后梁结构,通过一根摆动后梁的摆动来补偿经纱的变化,该后梁结构包括一根固定后梁和一根摆动后梁,固定后梁和摆动后梁由设置在织机左、右两侧的后梁支架进行支撑。后梁虽然不构成织机的五大机构,但它是织机不可或缺的部件,经纱从经轴上退绕下来,首先绕过后梁,再经过其它零部件,在织口处形成织物,它是经纱张力的直接感测元件。因此,织机一般都是依赖后梁来检测和调节经纱张力,并将张力的波动通过一定的途径传到控制系统,以及时调节送经电机。现有的织机用双后梁结构,在织机织造过程中常常会因织机的震动和后梁本身的刚性不足而导致弯曲变形,使送经张力变得难以调节,降低了织造质量。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织机用后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织机用后梁结构,包括张力后梁滚筒、后梁张力连杆及张力调节螺杆,后梁张力连杆的上端通过后梁轴与张力后梁滚筒相连,后梁张力连杆的下端与张力调节螺杆相连,张力调节螺杆上套置有张力弹簧。
所述后梁张力连杆的宽度从上至下依次递减。
所述张力后梁滚筒与后梁轴之间为偏心连接,即张力后梁滚筒的轴心与后梁轴的轴心不重合,且张力后梁滚筒的轴心位于后梁轴的轴心的上方。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后梁结构,使双后梁滚筒改进为单后梁滚筒,并通过缩短偏心距增大后梁滚筒直径,增强了后梁滚筒的刚性,解决了双后梁结构在织造过程中所存在的后梁刚性不足易弯曲的缺陷,从而达到了在织造当中张力后梁摆动均匀,送积稳定的目的,保证了织造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张力后梁滚筒2、后梁轴3、后梁张力连杆4、张力调节螺杆5、张力弹簧6、经纱7、经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织机用后梁结构,包括张力后梁滚筒1、后梁张力连杆3及张力调节螺杆4,所述后梁张力连杆3的宽度从上至下依次递减,后梁张力连杆3的上端通过后梁轴2与张力后梁滚筒1相连,所述张力后梁滚筒1与后梁轴2之间为偏心连接,即张力后梁滚筒1的轴心与后梁轴2的轴心不重合,且张力后梁滚筒1的轴心位于后梁轴2的轴心的上方,后梁张力连杆3的下端与张力调节螺杆4相连,张力调节螺杆4上套置有张力弹簧5。所述张力后梁滚筒1相对于现有的后梁滚筒而言,其直径增大,且所述的张力后梁滚筒1的轴心与后梁轴2的轴心之间的距离比现有的后梁滚筒的轴心与后梁轴的轴心之间的距离短。经纱6从经轴7上退绕下来以后,绕过张力后梁滚筒1,再经过其它零部件,在织口处形成织物。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铠硕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铠硕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045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实用高效保温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聚乙烯PE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