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磁性理疗电极的超声电导仪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01648.1 | 申请日: | 2015-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73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翁春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美联医学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A61N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性 理疗 电极 超声 电导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药剂学领域,特别是一种经皮给药的带磁性理疗电极的超声电导仪。
背景技术
超声药物透入是一种以物理能量为动力,使药物通过完整皮肤进而进入人体循环和病变组织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一种新的剂型和药剂学方法,实现药物靶位传输、精准投药的医疗技术,具有许多优于口服和注射给药方法的特点。现有用于超声透药的超声电导仪的电极贴片由背衬层、防粘纸、止水环、金属电极、防护层按一定顺序经粘或压制成。背衬层起依托作用,使防粘纸、止水环依托于其上,由不透水材料制成;防粘纸由药物和基质组成,起药物贮存、控释作用。止水环用于吸收使用中出现的水份金属电极粘贴于人体皮肤;防护层保护释药面和金属电极。这种结构构成的贴片装置存在结构较复杂,药物承载物与超声传输部分通过卡扣或粘性材料连接,此结构容易使药物承载物与超声传输部分分离,引起脱靶造成周边组织的超温损伤;粘性材料容易污染治疗头表面,造成超声传导障碍而影响正常治疗。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磁性理疗电极的超声电导仪,包括超声发生器、探头和理疗电极,其中,
所述探头包括外壳、超声换能器和磁性元件;
所述理疗电极包括依次叠加的压敏胶环、压敏胶片、导磁金属电极、止水环和防粘纸;
所述超声发生器和探头电连接,磁性元件和超声换能器安装在探头外壳内;所述探头和理疗电极通过磁性元件吸附导磁金属电极连接。
进一步,所述磁性元件为两个半圆形、四个四分之一圆形或四个长条形结构组合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外壳包括底壳和壳盖,底壳内有凹槽,用于安装磁性元件。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磁性理疗电极的超声电导仪,可进行超声药物透入治疗;解决了药物进入人体的“时滞性”和药物选择性的局限,快速达到有效组织浓度,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毒副作用,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探头和理疗电极的磁性吸附结构避免了药物承载物与超声传输部分分离脱靶造成周边组织的损伤的危险,并且提高了仪器与人体连接的可靠性,从而保证了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探头和理疗电极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理疗电极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探头,2-理疗电极,3-底壳,4-磁性元件,5-超声换能器,
6-壳盖,7-压敏胶环,8-压敏胶片,9-导磁金属电极,10-止水环,
11-防粘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带磁性理疗电极的超声电导仪,包括超声发生器和探头1及理疗电极2。超声发生器和探头1电连接,磁性元件4和超声换能器5安装在探头外壳内。
探头由底壳3、磁性元件4和超声换能器5和壳盖6组装而成,探头底壳3的内壁上有凹槽用于安装磁性元件4。磁性元件4为两个半圆形、四个四分之一圆形或四个长条形结构,将磁性元件4嵌入底壳3内壁的凹槽中固定。
如图2所示,理疗电极2包括压敏胶环7、压敏胶片8、导磁金属电极9、止水环10和防粘纸11,从下至上依次叠加粘固而成。
压敏胶片8下边为压敏胶环7,对其电极孔起加强作用;导磁金属电极9在压敏胶片8上边,其下凹的中心部分突出于压敏胶片的电极孔外;止水环10位于导磁金属电极9上面,用于防止药液渗透引起导磁金属电极9短路;防粘纸11由防粘材料制成,其位于止水环10上面,起保护压敏胶面的作用。制做时将各层结构按顺序和相应位置要求压制成或以胶粘剂粘合成。
如图1所示,探头1与理疗电极2在安装时,是由磁性元件4的磁力吸引导磁材料(如电镀铁皮)制成的导磁金属电极9实现相互连接的,即探头1和理疗电极2通过磁性元件4和导磁金属电极9吸附后连接。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美联医学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美联医学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016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