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热、光伏与热泵耦合供热水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693991.6 | 申请日: | 2015-09-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234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 发明(设计)人: | 江成卫;唐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恒宇惠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H9/18 | 分类号: | F24H9/18;F24H9/12;F24H4/02;F24J2/04 |
| 代理公司: | 昆明祥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3114 | 代理人: | 张亦凡 |
| 地址: | 650114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热 耦合 热水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热装置,具体为一种光热、光伏与热泵耦合供热水系统。
背景技术
热水器就是指通过各种化学原理,在一定时间内使冷水温度升高变成热水的一种装置。节能减排是国家倡导的发展方向,具有更少能源消耗量的热水器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太阳能热水器和空气能热水器作为低能耗的产品发展势头较好,但均受到环境的限制,产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有一定的局限,于是综合能源利用成为了热水器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热水器热源单一,受到环境限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热、光伏与热泵耦合供热水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光热、光伏与热泵耦合供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光热装置和热泵装置提供热源,其中:
光热装置由太阳能集热器矩阵组成,通过上循环管I和下循环管II与保温水箱连接,下循环管I上设置有循环泵I;
保温水箱1设置有补水管及回水管,保温水箱通过连通管和强制循环水管与恒温水箱连接;强制循环水管进水处位于保温水箱上部,出水处位于恒温水箱下部,强制循环水管上设置有循环泵II;恒温水箱上设置下热水管;
空气源热泵通过上循环管II和下循环管I与恒温水箱连接,下循环管II上设置有循环泵III;
控制箱同时与设置在恒温水箱内的温度传感器和空气源热泵连接。
所述回水管进水口处设置有挡水板,防止补水过程中形成紊流,影响系统效果。
所述的保温水箱和恒温水箱顶部设置有水箱检修孔,用于水箱检修。
所述的保温水箱与恒温水箱的容积关系最好为2:1。
最优的,循环泵I或循环泵II以光伏板为电源。
太阳能集热器矩阵与保温水箱间的热量交换为自然循环与光伏板驱动的循环泵I产生的强制循环组合成的复合循环系统。
保温水箱与恒温水箱间的热量交换为光伏板驱动的循环泵II将保温水箱上部的热水强制循环至恒温水箱的下部,以保证太阳能集热器矩阵吸收光热产生的热水能够从保温水箱交换至恒温水箱,而不必通过市电工作实现该交换,减少市电水泵及控制系统环节;从保温水箱上部出水口连接至恒温水箱下部入水口的强制循环水管应尽量远离从恒温水箱至保温水箱的连通管的出水口,以免短路。
阴雨天太阳能集热器矩阵不工作时,空气源热泵通过控制箱自动启动对恒温水箱内的存水进行加热,以保证热水供应而又不过多浪费能源消耗。
本实用新型的光热、光伏与热泵耦合供热水系统,热水循环合理,热源来源多样,管道排布科学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补水管1,光伏板2,保温水箱3,恒温水箱4,下循环管I5,上循环管I6,循环泵17,太阳能集热器矩阵8,回水管9,挡水板10,循环泵II11,连通管12,控制箱13,循环泵III14,下循环管II15,上循环管II16,下热水管17,水箱检修孔18,温度传感器19,空气源热泵2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光热装置由太阳能集热器矩阵8组成,通过上循环管I6和下循环管I5与保温水箱3连接,下循环管I5上设置有循环泵I7;保温水箱3设置有补水管1及回水管9,保温水箱3通过连通管12和强制循环水管与恒温水箱4连接;强制循环水管进水处位于保温水箱3上部,出水处位于恒温水箱4下部,强制循环水管上设置有循环泵II11;恒温水箱4上设置下热水管17;空气源热泵20通过上循环管II16和下循环管II15与恒温水箱4连接,下循环管II15上设置有循环泵III14;控制箱13同时与设置在恒温水箱4内的温度传感器19和空气源热泵20连接。所述回水管9进水口处设置有挡水板10,防止补水过程中形成紊流,影响系统效果。所述的保温水箱3和恒温水箱4顶部设置有水箱检修孔18;所述的保温水箱3与恒温水箱4的容积关系最好为2:1;循环泵I7或循环泵II11以光伏板2为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恒宇惠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明恒宇惠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939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