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永磁同步电机壳体铸造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691878.4 | 申请日: | 2015-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326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良;应有成;祝福俊;黄小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双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C9/24 | 分类号: | B22C9/24 |
| 代理公司: | 台州蓝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9 | 代理人: | 苑新民 |
| 地址: | 31805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永磁 同步电机 壳体 铸造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壳体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大巴的迅速发展,汽车用电机的数量也随之增大,汽车大巴用电机一般在100kw,峰值为200kw左右,由于电机的功率大,产生的热量也大,良好的散热成为汽车大巴用电机的关键,目前的冷却方式有风扇冷却和螺旋水道或水套冷却,螺旋水道或水套大都是在电机壳体的外表面焊接连接螺旋水道或水套的方法,缺点是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故障率高、散热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质量好的永磁同步电机壳体铸造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永磁同步电机壳体铸造模具,由中部的铸模中泥芯、左侧的铸模左动模块、右侧的铸模右动模块、下侧的铸模底模座、上侧的铸模上模板围成的环形模腔内悬空设置有螺旋形水道泥芯,螺旋形水道泥芯的进、出水口泥芯分设在螺旋形水道泥芯的上下端并支撑在铸模左动模块或/和铸模右动模块的内壁上,铸模左动模块和铸模右动模块的内壁上设置有成型电机接线盒、安装座、进出水口的凹槽,铸模中泥芯的轴线上设置有浇注通孔、下底上设置有浇注通孔连通环形模腔下侧的凹槽,铸模上模板上设置有连通环形模腔的冒口。
上述铸模左动模块或铸模右动模块的内壁上设置有成型电机吊装环的凹槽。
上述螺旋形水道泥芯的单根水道泥芯的横截面为椭圆形面或矩形面或倒放的梯型面。
上述浇注通孔连通环形模腔下侧的凹槽有三条,均从浇注通孔处呈放射状与环形模腔的下侧连通,相邻两凹槽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上述的铸模中泥芯的上部居中设置有圆柱型凸起,圆柱型凸起的上端面高于铸模上模板的上端面,所述的铸模上模板为环形板,环形板覆盖在铸模左动模块、铸模右动模块与圆柱型凸起外侧的铸模中泥芯的上端面。
上述的铸模中泥芯的下侧设置有倒置的平截圆锥体,铸模左动模块和铸模右动模块组合后下侧的圆环体的下底的内侧设置有向上凹的环形槽,铸模底模座上设置的环形台的内壁与平截圆锥体的侧面配合、上壁和外壁与环形槽配合,铸模底模座的上表面和铸模中泥芯的下表面均对应设置有从铸模中泥芯轴向上的浇注通孔的下端呈放射状连通环形模腔的三条浇注通道,相邻两条浇注通道的夹角为120度。
上述环形模腔内悬空设置有螺旋形水道泥芯的具体结构是:螺旋形水道泥芯每一圈水道泥芯的外壁上均间隔设置有三个以上向外径向伸出的悬挂柱,每一圈水道泥芯的三个以上的悬挂柱上下对齐形成三列以上的悬挂柱列,进、出水口泥芯位于所述的悬挂柱列内,所有的悬挂柱列均分别支撑在铸模左动模块和铸模右动模块的内壁凹槽上。
每个所述的悬挂柱列的外端均连接一条形体,所述的条形体插接在铸模左动模块和铸模右动模块内壁对应的凹槽内。
至少有两个所述的条形体的上下侧均设置有向左右两侧伸出的凸起,铸模左动模块和铸模右动模块内壁上的凹槽与该带凸起的条形体一一对应。
上述条形体的宽度大于悬挂柱或进、出水口泥芯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利用在环形的模腔内悬空设置的螺旋形水道泥芯一次性直接铸铝制造出电机的壳体壁内带有螺旋形散热水道的永磁同步电机壳体,由于产品为一次性铸造,导热及散热性能好,故障率低,产品质量稳定,结构简单、实用,生产成本低,适用于大巴汽车用的大功率的永磁同步电机壳体的铸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形水道泥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铸模中泥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形水道泥芯与铸模中泥芯结合后的立体示意图之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形水道泥芯与铸模中泥芯结合后的立体示意图之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的铸模上模板处于未完全下落状态)。
图9是用本实用新型铸造出的永磁同步电机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双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双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918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末端电磁搅拌用事故水系统
- 下一篇:双头凹陷铆钉冷镦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