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固定件及空气调节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691496.1 | 申请日: | 2015-09-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86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 发明(设计)人: | 温骊;金海元;丘晓宏;王朝新;孟宪运;曾庆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3/00 | 分类号: | F24F13/00;F24F13/30;F24F13/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成创同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9 | 代理人: | 柳兴坤;蔡纯 |
| 地址: | 51907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空气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固定件及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离心风机蜗壳多数是将导流圈作为一个单独的零件,蜗壳主要安装在背部面板上;有些除湿机也采用带导流圈的蜗壳安装结构,但没有密封和挡风的作用。
常见的空气调节装置大多采用内部的风机组件与换热组件分开安装的方式,使内部结构复杂,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密封性直接影响整体设备的运行状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件及空气调节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固定件,包括固定板、导流圈和挡风部,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通风孔,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蜗壳和换热器的固定部,所述通风孔贯穿所述固定板;所述导流圈沿所述通风孔的边缘设置;所述挡风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面上用于包围所述换热器,且所述通风孔位于所述挡风部内侧。
优选地,所述导流圈为在所述通风孔边缘形成的向所述挡风部一侧凸起的环形槽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环形槽的外侧边缘与所述通风孔的边缘一体形成,所述环形槽的内侧边的端部与所述第一面在同一平面内。
优选地,所述导流圈与所述固定板一体形成。
优选地,所述挡风部为在所述第二面上形成的环形挡板,并与所述第二面垂直设置。
优选地,所述挡风部与固定板一体形成。
优选地,所述挡风部上设置有排水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换热器和离心风机,还包括上述固定件,所述离心风机的蜗壳和换热器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件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所述固定件固定到所述壳体内。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的固定板竖直的设置,所述挡风部用于承接所述换热器上的冷凝水。
优选地,所述离心风机的风叶与所述固定件的导流圈之间的距离为风叶外径的0.020-0.025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件,将蜗壳安装板、导流圈、换热器安装部及接水盘集成为一体,提高了对空气调节装置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同时,简化了零部件的数量及种类。且各部分的一体化形成,可以避免风窜出风道在其他零部件上形成凝露,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为固定件示意图;
图2为固定件上蒸发器安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固定件与蜗壳装配示意图;
图4为固定件与蜗壳装配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件同时用于空气调节装置中的风机蜗壳与换热器的安装,简化了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件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件包括固定板1、导流圈2和挡风部3,所述固定板1包括第一面11、第二面12和通风孔13,所述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蜗壳4和换热器6的固定部(图中未示出),所述通风孔13贯穿所述固定板1用于离心风机的进风(下文详细介绍),所述导流圈2沿所述通风孔13的边缘设置并与所述固定板1一体形成,所述第一面11上固定所述蜗壳4(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面12上形成有所述挡风部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914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空调器的冷凝水收集装置及空调器
- 下一篇:垂直式双季用热管热回收机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