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逃生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88559.8 | 申请日: | 2015-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784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颜海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宋扬;黄健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逃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逃生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在落水以后,车窗玻璃和车门无法打开,会导致车内人员被困,容易引发人员伤亡;或者,当汽车因为机械故障或电子故障出现车窗玻璃和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时,也容易导致车内人员被困。
当车内人员被困时,可以利用电话寻找救援,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逃生时间有限,而救援人员又很难快速到达,导致车内人员难以及时获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逃生装置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内人员被困时难以及时获救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逃生装置,包括:车门外钣金、车门内饰板、车窗玻璃以及玻璃升降器;
所述玻璃升降器设置在所述车门外钣金与所述车门内饰板之间,并与所述车窗玻璃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车窗玻璃上升或下降;
所述车门内饰板包括;车门内饰板本体以及饰盖;
所述车门内饰板本体上对应所述玻璃升降器设置有开口;
所述开口边缘均匀设置有多个卡孔;
所述饰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卡孔相对应的多个卡脚,所述卡脚卡设在所述卡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饰盖背离所述卡脚的一面设置有提醒标签,所述提醒标签用于提醒车内人员通过打开饰盖、破坏拉绳来实现自救;
所述提醒标签粘接固定在所述饰盖上。
进一步地,所述车门内饰板本体朝向所述车门外钣金的一面上设置有放置台;
所述放置台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中放置有钢丝剪。
进一步地,所述饰盖呈长方形平板状,所述饰盖的长为110mm,宽为60mm。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逃生装置,还包括:用于撞破所述车窗玻璃的撞针;
所述撞针的针头端朝向所述车窗玻璃、且尾端设置有火药及电子点火器。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逃生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车门外把手中的撞针支架;
所述撞针支架中开设有通道,所述通道末端开口朝向所述车窗玻璃;
所述撞针位于所述通道的起始端,并可沿所述通道移动至所述末端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车门内饰板本体上设置有开关,所述开关与所述电子点火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逃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逃生装置及汽车,包括车门外钣金、车门内饰板、车窗玻璃以及玻璃升降器,其中玻璃升降器设置在车门外钣金与车门内饰板之间,并与车窗玻璃相连接,用于驱动车窗玻璃上升或下降,车门内饰板本体上对应玻璃升降器设置有开口,开口边缘均匀设置有多个卡孔,饰盖上设置有与多个卡孔相对应的多个卡脚,卡脚卡设在卡孔中,实现饰盖与车门内饰板本体的连接,车内人员在被困时可以撬开饰盖,并将玻璃升降器中的拉绳剪断或拔出,即可降落车窗玻璃,使得车内人员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逃生,避免造成人员伤亡,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逃生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汽车逃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汽车逃生装置中车门内饰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汽车逃生装置中饰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汽车逃生装置中提醒标签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车门内饰板本体2-饰盖3-开口4-卡孔5-卡脚6-提醒标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一种汽车逃生装置。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汽车逃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汽车逃生装置中车门内饰板本体1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汽车逃生装置中饰盖2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汽车逃生装置,可以包括:
车门外钣金、车门内饰板、车窗玻璃以及玻璃升降器;
玻璃升降器设置在车门外钣金与车门内饰板之间,并与车窗玻璃相连接,用于驱动车窗玻璃上升或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885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循环酶法乙醇浓度检测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蓄电池单元电荷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