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能吸收装置及动能缓冲吸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84353.8 | 申请日: | 2015-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616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梅光华;谢紧东;李铸坪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特戎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毕强 |
地址: | 610502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能 吸收 装置 缓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缓冲机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能吸收装置及动能缓冲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物体的动能。它的大小定义为物体质量与速度平方乘积的一半。因此,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具有的动能就越大。由此可见,即使很小质量的物体,在极高的速度下也会具有极高的能量。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动能,例如射钉枪,通过利用射钉枪给予内部的钉子一个极高的速度,使得钉子具有极高的动能,能够顶入装修结构内,实现快速的连接,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
但更多的情况是动能会给我们带来诸多不便,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动能的变化会带来巨大的冲量,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对我们使用的结构造成破坏,使用的一些结构和例如将一个砝码用一根丝线固定,然后将砝码高抛让其自由落体,当砝码掉落至丝线极限长度时,砝码速度突降为零,动能全部转化为丝线的势能,对丝线产生巨大冲量及冲击力,很容易将丝线拉断,尤其是对一些弹性较差的丝线。为了避免动能变化产生的冲击力对我们所使用的结构造成破坏,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提高结构的材料强度来抵抗冲击力,避免结构产生破坏,但是研发高强度材料成本高昂同时研发周期长,不适合大面积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能吸收装置及动能缓冲吸收装置,以改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能吸收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端、第二固定端和条形阻断部,多根所述条形阻断部沿动能方向依次设置,任意两根相邻的所述条形阻断部之间间隔设置,每根所述条形阻断部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连接。
以上所述的动能吸收装置,优选地,多根所述条形阻断部均与动能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多根所述条形阻断部均与被减速物的动能方向位于同一平面,条形阻断部在受到被减速物的的动能冲击形变的时候,条形阻断部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在被减速物上。由于力是有方向的矢量,多根所述条形阻断部均与被减速物的动能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反作用力的方向与条形阻断部所处在同一平面上,将这样可以增加反作用力在被减速物上对抵消动能的做功,被减速物的动能消耗更快,更有利于被减速物减速缓冲,减少冲击力。
以上所述的动能吸收装置,优选地,多根所述条形阻断部平行设置,任意两根相邻的所述条形阻断部之间间隔的距离相等。间隔的距离相等使得条形阻断部在设置安装的时候更加容易和方便,大大提高了动能吸收装置安装效率,同时,间隔的距离相等,安装时的误差也更容易检测出,便于及时调整,大大减小安装误差,提高动能吸收装置的装配精度。
以上所述的动能吸收装置,优选地,每根所述条形阻断部包括断裂部,所述断裂部为每根所述条形阻断部的中部,用于与被减速物接触并断裂,所述断裂部与动能方向相互垂直。将条形阻断部的断裂部设置在中部,同时断裂部与动能反向垂直设置,在当被减速物与断裂部接触的时候,受力的方向与动能方向对应相反,并且受到条形阻断部的两个端部对中部断裂部的受力更加平均,能够将大部分条形断裂部受到的被减速物的反作用力源自被减速物的动能的转化上,实现快速的对被减速物进行减速缓冲。
以上所述的动能吸收装置,优选地,多根所述条形阻断部的长度沿动能方向依次增加,任意两根所述条形阻断部的两个端部对应连接。采用这种结构的条形阻断部的设置方式,由于任意两根所述条形阻断部的两个端部是对应连接,这样,多根条形阻断部的两个端部均对应,不需要占用大量的体积就能够将多根条形阻断部的两个端部与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连接,节省了动能吸收装置的体积,便于动能吸收装置在狭小空间内的安装和使用。
以上所述的动能吸收装置,优选地,多根所述条形阻断部为n+1根,n≧1且为正整数,所述条形阻断部为纤维束,n+1根所述纤维束的长度沿动能方向依次增加,n+1根所述纤维束的长度分别为L、L1、L2…Ln-1和Ln,其中L、L1、L2…Ln-1和Ln满足下列关系式,
L1=ΔL×∮%
L2=(L+ΔL1)×∮%
…
Ln=(L+ΔL1+…+ΔLn-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特戎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特戎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843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