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析实验室载气系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76406.1 | 申请日: | 2015-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891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严鹏;许维;严成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鹏翼达气体产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金耀生 |
地址: | 650499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析 实验室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析实验室载气系统装置。
背景技术
气体分析是现代化仪器分析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依赖于各种气体分析仪器的快速发展,在医疗、计量、环保监控以及电子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气体分析仪器中,又以气相色谱、光谱、质谱以及各种检测器为主,而其中绝大多都需要以固定介质的载气作为仪器运行的必要条件。仅以高纯气体分析用的氦离子气相色谱为例,就需要多达4种高纯气体作为载气,而实验室用高纯气体基本全部为40L钢瓶包装,必须以管路形式连接到仪器上,现有做法基本为减压阀后用橡胶管直接连接到装置上,由于钢瓶本身移动不便等诸多限制,导致此连接方式无论从安全上还是载气所需要的纯度上都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气瓶属压力容器,且气瓶内盛装的气体大多属于危险化学品,传统的连接方式导致气瓶必须位于装置附近,而人员也必须暴露在气瓶的不稳定危险下进行分析检测工作。加之传统连接方式采用橡胶管路,长期使用后老化漏气或者爆炸都可能危机人身安全。再有橡胶管路对气体本身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和残留性,极易导致气体纯度受到污染。其主要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下:1.将气瓶移至实验室外部虽保证了安全但以何种方式输送载气。2.大大增加的管线长度如何保证气密性能和使用要求。3.既能满足是用要求又必须操作便捷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1.气瓶的危险性较高,放置于实验室内部极易对人员安全造成危害。
2.传统连接方式安全性能和技术性能均无法得到保证,管道材质引起的残留和吸附带来的对设备损伤随使用时间而加重。
3.管路长度的增加导致的残留和吸附也增加,且吹扫置换难度增大。
传统的气体输送管路多为焊接管路或者橡胶管路,因载气的使用状态存在一定压力,并且分析用载气大多为高纯气体,其杂质含量有必要的规定,致使载气的连接必须在能保证承压同时,还要有非常高的气密性,不能有漏气现象。焊接管路因焊接不良以及焊接残渣等极有可能造成砂眼、漏气和管路污染等情况的发生;而橡胶管虽气密性较好,但其易老化、本身物质挥发等因素也会带来安全上和洁净度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是目前气体分析技术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分析实验室载气系统装置,该装置将气瓶危险源移至室外,保证了人员的操作安全,又解决了气体管路较长所引起的置换吹扫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分析实验室载气系统装置,包括多个设于室外的载气瓶,所述的载气瓶气体出口通过不锈钢软管与三通接头的第一出口相连,三通接头的第二出口与第一截止阀的一端相连,三通接头的第三出口与放空阀的一端相连,放空阀的另一端与排空管道相连;第一截止阀的另一端与第一抛光管道的一端相连;所述的第一抛光管道的另一端依次通过变径快速接头、第二截止阀与第二抛光管道的一端相连,第二抛光管道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快速接头与实验仪器的气体入口相连;
所述的第二抛光管道的内径与实验仪器的气体入口内径相同;
所述的实验仪器设于实验室内。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载气瓶气体出口和不锈钢软管之间采用第二快速接头进行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第一快速接头和第二快速接头均为卡套式快速接头。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第一抛光管道为英制1/4电子抛光管道。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变径快速接头为变径卡套式快速接头。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第二抛光管道为英制1/8电子抛光管道。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第一抛光管道设于实验室的墙壁中,第二抛光管道设于实验室内。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载气瓶为空气瓶、氮气瓶、氢气瓶、氦气瓶或氩气瓶。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实验仪器为气体分析仪器,所述的气体分析仪器为气相色谱仪、光谱仪或质谱仪。
进一步,优选的是不锈钢软管、第一抛光管道和第二抛光管道的材质均为316L不锈钢。
本实用新型一改传统的焊接式以及橡胶管路载气系统,采用英制1/4电子抛光管道以及卡套式快速接头进行连接,其气密性和洁净度均达到较高级别。管路材质为316L不锈钢,具有抗腐蚀、抗吸附等优点,承压可达25MPa,远远超过气瓶压力,最大限度的保证人员安全操作。气瓶全部置于室外,采用管路将气体输送至实验室内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鹏翼达气体产品有限公司,未经昆明鹏翼达气体产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764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