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植物坛式水质净化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673312.9 | 申请日: | 2015-09-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351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 发明(设计)人: | 武周虎;宋志文;牟天瑜;丁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 代理人: | 张世功 |
| 地址: | 26603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水质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质净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植物坛式水质净化装置,通过在水体系中构建植物坛,利用植物坛中种植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作用,实现水质的净化处理,用于对水体系景观池或人工湖的水质净化场合。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水和谐共处、亲水景观设计和水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入居民的生活之中。在城市绿地、广场、公园和居住小区的建设中配备一定规模的景观水池或人工湖,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之一。城市景观水体系大多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封闭水体系,其循环交替速度缓慢,一般具有水域面积小、易受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差、易发生富营养化等特点,极易造成水中悬浮物增多、浊度增大、透明度降低,有机物、细菌和大肠杆菌的含量增高;在温度较高时,含N、P等营养元素较高的水体系中还会滋长藻类,藻类的异常繁殖会破坏水生态平衡,湖水呈现明显的绿色,水体色度增高,并伴有明显的鱼腥味,有时甚至造成水体发黑发臭,丧失了景观水体的功能,因此,提出合理有效地景观水体系的水质净化技术及其构建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景观水池/人工湖的水质净化及其控制主要采用动植物生态控制技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水动力循环、生化技术、气浮与过滤技术、生态浮床、曝气增氧和生物栅等;水体系内植物水质净化技术主要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生态浮床/浮岛和生物栅等。人工湿地净化技术通常要占据岸上土地资源或岸边浅水区景观水池/人工湖的面积,又不适宜在池/湖的中部普遍规划建设;现有的大多数景观水池/人工湖的流动性差,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净化景观水池/人工湖外围的初期雨水、受污染河水和污水处理厂排水等,对池/湖中部及深水区水体的水质净化和溶解氧改善作用很小;生态浮床/浮岛的规模化建设会占据大量景观水池/人工湖开敞水域的面积,对下层水体的营养盐吸收和输氧作用较小,且不便于维护管理;生物栅是在固定支架上设置生物接触材料,适用于在浅水、窄水、流动性好的水域布置,其净化效果才会比较明显;在一些景观水池/人工湖中种植荷叶或其它浮叶植物,无序地蔓延生长,漂浮于水面,甚至腐烂变质,严重阻碍了水体系从大气中摄取氧气和水面的透气性,形成藻类大量繁殖,浮萍蔓延疯长,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引起水质严重缺氧恶化。所以提出一种水环境保护工程措施,使之向提高水体系自净能力,抑制藻类生长,提高水体系中的溶解氧,改善水质与生态环境,恢复水体系自身生态功能以及美化湖面景观作用的有利方向转变,以实现景观水池/人工湖中水质达到相应的地表水功能区要求的水质净化系统装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寻求设计一种景观水池/人工湖的植物坛式水质净化技术,构建一种对景观水池/人工湖中的水质进行净化的系统装置;通过在景观水池/人工湖中构建水生植物坛,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或截留营养盐起到自然净化作用,再通过收割植物彻底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利用水生植物根部、植物坛体及其填料为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等提供附着的生存条件,在其作用下进一步有效地分解水体系中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以降低水体系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使植物坛中生长的水生植物叶、茎和根系为下层水体输氧,水生植物根系释放的化感物质能有效地抑制水体系中的藻类生长,防止水华暴发;在植物坛中生长的水生植物茎、叶和植物坛的顶部可为鸟类、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优良的生存空间和栖息环境,改善和优化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733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处理农业废水的新型曝气池
- 下一篇:一种MBR穿孔曝气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