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泊车和盲区二合一的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72325.4 | 申请日: | 2015-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60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董贵滨;周永权;张晋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上富电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1/00 | 分类号: | B60R11/00;B60R16/023 |
代理公司: | 广东秉德律师事务所 44291 | 代理人: | 闫有幸;杨焕军 |
地址: | 51908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泊车 盲区 二合一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泊车和盲区二合一的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汽车用户越来越多,交通的压力也进一步增加,随之而来的交通安全问题也被广大社会群体越来越重视。当车辆在泊车或变道的时候,传统方式主要依赖于后视镜和个人主观来判断距离和后方是否有车辆靠近,但由于后视镜的视野有限,造成一些特定角度在后视镜中无法看到,称之为盲区,这种情况将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于是,智能化汽车电子设备应运而生,在现有技术中,泊车检测传感器的最佳检测距离在0.1米到5米之间,变道盲区检测传感器的最佳检测距离在1米到30米之间,尽管两者之间有所交集,但在泊车的时候,为了精确,检测距离越小效果越好,同样的,在变道的时候,需要给予驾驶者反应的时间,检测距离不应太小。由于这种检测距离的限制,泊车检测传感器和变道盲区检测传感器都是区别设置,无法同时拥有泊车检测和变道盲区检测。此外,车身周围的安装位也是很有限的,无法安装过多的检测传感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泊车和盲区二合一的检测系统,能够有效减少检测系统传感器数量,降低成本,减少安装难度,同时减少不同设备传感器之间的相互干扰。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泊车和盲区二合一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制器、速度检测模块、左转向检测模块、右转向检测模块、倒车检测模块、警示模块、泊车传感器、变道传感器及复用传感器;速度检测模块、左转向检测模块、右转向检测模块、倒车检测模块各自的信号采集端连接汽车总线,各自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主控制器相应的状态信号输入端;警示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主控制器的警示信号输出端;变道传感器、泊车传感器、复用传感器分别与主控制器通信连接,变道传感器设置于车身的左侧及或右侧,泊车传感器设置于车身尾部,复用传感器设置于汽车左右后角,复用传感器切换地工作于泊车模式和变道检测模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泊车和盲区二合一的检测系统,通过设置复用传感器并使得复用传感器在泊车检测模式下充当泊车传感器,在变道盲区检测模式下充当变道传感器。本实用新型基于泊车和变道检测的检测距离不同,通过主控制器对复用传感器发射的波长进行控制,达到适应不同模式下检测距离不同的目的,同时还可节省安装空间、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泊车和盲区二合一的检测系统的构成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各类传感器在车辆上安装位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中主控制器的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中传感器通信电路的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中复用传感器的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中各车辆状态检测模块的电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中警示模块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泊车和盲区二合一的检测系统包括:主控制器、速度检测模块、左转向检测模块、右转向检测模块、倒车检测模块、刹车检测模块、警示模块、泊车传感器、变道传感器及复用传感器。
其中,速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车辆当前速度并将速度值信号提供给主控制器;左转向检测模块和右转向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左、右转向操作并将转向信号提供给主控制器;倒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倒车操作并将倒车信号提供给主控制器;刹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刹车操作并将刹车信号提供给主控制器。
速度检测模块、左转向检测模块、右转向检测模块、倒车检测模块及刹车检测模块各自的信号采集端连接汽车总线,各自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主控制器相应的状态信号输入端。警示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主控制器的警示信号输出端,警示模块用于接收主控制器生成并输出的控制信号,以声或光等方式发出警示信号。变道传感器、泊车传感器、复用传感器分别与主控制器通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上富电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上富电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723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开门防追撞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车载梯形整理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