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绝缘子注射成型端部密封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67468.6 | 申请日: | 2015-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552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刘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创宇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H01B19/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程笃庆;黄乐瑜 |
地址: | 238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绝缘子 注射 成型 密封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绝缘子注射成型端部密封模具。
背景技术
复合绝缘子采用全自动橡胶硫化成型机进行高温注射成型时,由于注射压力大,对复合绝缘子两端冲击较大,如果端部模具密封情况不好,胶料就会从模具两端溢出,包裹在金具上,在高温的情况下,硅橡胶会在金具上硫化,而这段硅橡胶是不需要存在的,所以取出产品后必须将此段在金具上多余的硅橡胶去除,这样既造成了硅橡胶材料的浪费,也使得修边的工作量增加。采用端部密封模具进行生产时,能有效地改善上述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复合绝缘子注射成型端部密封模具,其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并保证复合绝缘子美观。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复合绝缘子注射成型端部密封模具,包括第一包胶部、第二包胶部、第一金属端部、第二金属端部和高温密封圈;
第一包胶部、第二包胶部、第一金属端部和第二金属端部配合形成模具端头,模具端头上具有安装槽、注胶槽、第一溢料通孔和环形凹槽,安装槽和注胶槽连通形成模具通孔,安装槽与复合绝缘子端部金具相适配,第一溢料通孔沿模具通孔长度方向穿过模具端头,环形凹槽与安装槽连通,环形凹槽与高温密封圈相适配;
第一包胶部、第二包胶部、第一金属端部和第二金属端部分别具有第一槽体、第二槽体、第三槽体和第四槽体,第一槽体、第二槽体、第三槽体和第四槽体配合形成模具通孔,第一包胶部、第二包胶部、第一金属端部和第二金属端部还分别具有第五槽体、第六槽体、第七槽体和第八槽体,第五槽体、第六槽体、第七槽体和第八槽体配合形成环形凹槽;
第一包胶部上还具有第一溢料槽,第一金属端部上还具有第二溢料槽,第一溢料槽、第二溢料槽、第二包胶部和第二金属端部配合形成第一溢料通孔;
第一包胶部与第一金属端部可拆卸连接,第二包胶部与第二金属端部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第一包胶部上还具有连通第一槽体和第一溢料槽的第三溢料槽,第三溢料槽与第二金属端部配合形成第二溢料通孔,第二溢料通孔连通第一溢料通孔和安装槽。
优选地,第一包胶部与第一金属端部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第二包胶部与第二金属端部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第一溢料槽、第二溢料槽和第三溢料槽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
优选地,第一溢料槽、第二溢料槽和第三溢料槽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第一溢料槽、第二溢料槽和第三溢料槽的内壁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
优选地,第一溢料槽、第二溢料槽和第三溢料槽的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为1.2-1.8mm。
优选地,第一溢料槽与第一槽体距离不小于0.5mm。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将模具端头安装在复合绝缘子端部金具上并注射成型时,第一溢料通孔可以便于多于的胶料溢出,保温密封圈可以避免胶料溢出到金具上不需要胶料的位置,在高温密封圈损坏时,通过第一包胶部、第二包胶部、第一金属端部和第二金属端部分离实现更换高温密封圈;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的安装到复合绝缘子端部金具上,第一溢料通孔的内部空腔位于第一包胶部和第一金属端部上,并在第一包胶部和第一金属端部上形成第一溢料槽和第二溢料槽,在第一包胶部与第二包胶部分离时和第一金属端部与第二金属端部分离时可以分别方便第一溢料槽和第二溢料槽的清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端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包胶部和第一金属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复合绝缘子端部金具配合时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复合绝缘子注射成型端部密封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包胶部1、第二包胶部2、第一金属端部3、第二金属端部4和高温密封圈5。
第一包胶部1、第二包胶部2、第一金属端部3和第二金属端部4配合形成模具端头6,模具端头6上具有安装槽、注胶槽、第一溢料通孔61和环形凹槽62,安装槽和注胶槽连通形成模具通孔63,安装槽与复合绝缘子端部金具相适配,第一溢料通孔61沿模具通孔63长度方向穿过模具端头6,环形凹槽62与安装槽连通,环形凹槽62与高温密封圈5相适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创宇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创宇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674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