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涨紧式电容油位油量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63652.3 | 申请日: | 2015-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639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刘根生;许艳华;马斋爱拜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昌雷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23/26 | 分类号: | G01F23/26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王学鹏 |
地址: | 46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涨紧式 电容 油位油量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量传感器,具体的说是采用分段电容测量的方式进行油位测量的涨紧式电容油位油量传感器。
背景技术
汽车油位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燃油油箱中的油位、当前汽车油位传感器多为滑动电阻式、由于路面颠簸,滑动电阻高频摩擦,极易老化。导致油箱油位测量不准确,给驾驶带来不便。滑动电阻的浮球与杠杆处于油箱中心偏执位置,当地面发生坡度时不能准确显示油位位置。在山路行驶时上山时显示油位偏少,下山时显示油位偏多,当前仍有部分车辆使用第二代干簧管式油位传感器对上述缺陷有所改善,但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精准油耗的需求,干簧管式难以满足其精度需求。由于干簧管体积限制,不能布置过密。所以干簧管油位传感器最高精度在3-5cm。由于车辆在行驶中的颠簸震动,干簧管频繁吸合,降低其使用寿命。难以满足现代汽车发展需求。
而现有的汽车油位传感器根据采集方式具有多种,而不同采集方式的传感器存在不同缺陷,例如:电阻式传感器因为存在电刷与线圈或电阻膜之间摩擦,因此需要输入较大的能量,磨损不仅降低使用寿命和降低可靠性,而且会降低测量精度,分辨率较低,动态响应较差,干簧管式传感器分辨率低不适合误差范围小的产品设计:开关容量小,接点易产生抖动以及接点接触电阻大,故障排查工序多。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一种涨紧式电容油位油量传感器,以测量多段电容值的方式以及锥度结构,实现传感器油位测量,测量稳定。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涨紧式电容油位油量传感器,由电极内极和套设在电极内极外侧的电极外极、采集油位信息的控制芯片、以及对电极外极底端进行密封的电极底座组成,在电极外极上设有多个进油孔,在电极外极与电极内极之间设有用于储油的空腔,所述的电极底座上设有用于卡设电极内极的凹槽,在电极内极上包裹有多段式的铜箔,每一段铜箔通过采集电线与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的电极内极尾端为锥度结构,电极内极的首端设有螺帽,通过拧紧螺帽,将电极内极的尾端涨紧设置在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极内极卡设在在凹槽尾端为锥型,凹槽的形状与尾端形状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铜箔的段数为五段。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个进油孔相对设置在电极外极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个进油孔在同一水平面上至少设有两个。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
1、运用电容的原理设计液位检测终端--液位传感器;采用五分段的作法,提高检测精度,力达1mm。
2、本传感器结构上中心电极底部采用锥度结构,解决了电极两端固定法导致电极中心偏离和挤压变形引起测量油位精度不高的技术问题。抗震动性强,电极偏移小,测量精度高。
3、将进油孔设置在电极外极的两侧,当油液面不平时,从两侧进油减小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极内极,2、电极外极,3、电极底座,301、凹槽,4、进油孔,5、空腔,6、铜箔,7、O型密封圈,8、电器盒上盖,9、电器盒,10、螺帽、11、压圈,12、四氟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涨紧式电容油位油量传感器,由电极内极和套设在电极内极外侧的电极外极、采集油位信息的控制芯片、以及对电极外极底端进行密封的电极底座组成,在电极外极上设有多个进油孔,在电极外极与电极内极之间设有用于储油的空腔,所述的电极底座上设有用于卡设电极内极的凹槽,在电极内极上包裹有多段式的铜箔,每一段铜箔通过采集电线与控制芯片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极内极卡设在在凹槽尾端为锥型,凹槽的形状与尾端形状相匹配,可将电极内极的尾端的直径变小,使电极内极尾端形成台阶式结构,将整个尾端卡入凹槽内,凹槽的顶面与电极内极台阶底面完全匹配,完成卡紧,这种结构即实现了密封效果,又使电极内极更加稳定,同时电极内极首端的固定,通过在首端加设螺帽,通过挤紧螺帽,下压电极内极,将电极内极通过涨紧的方式与凹槽实现固定,抗震动性强,电极偏移小。测量精度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铜箔的段数为五段,只用测量液体所在段的变化量,即可得出液体余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个进油孔相对设置在电极外极的两侧,当液面不稳时,从电极外极两侧进油,保证空腔内的液面稳定,不会产生太大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昌雷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许昌雷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636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电负荷不平衡智能补偿装置
- 下一篇:一种自锁型故障保护电路